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0: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②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经典语录】
①生活,就是昂首前瞻。(《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
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
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剧本,还有各种散文,文艺评论及
政论文章等,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国政府和人民
为雨果举行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作者名片】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笑面人》,诗集《颂歌集》《秋叶集》《惩罚集》等,剧
本《克伦威尔》。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雨果,识记“恍若”“琉璃”“惊骇”“劫掠”“富
丽堂皇”“丰功伟绩”等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雨果态度,理解雨果立场的可贵之处。
3.理解文本善用铺陈、类比、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积累《巴黎圣母院》等素材。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
行为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学自研】
1.通读全文,体会这封书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
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晨xī( ) 制cái( ) zānɡ( )物 piē( )见 箱箧( )? 给( )予
jié( )掠 眼花liáo( )乱
huǎnɡ( )若 珐琅( )
【字音字形】




qiè




fà lánɡ
①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②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③ :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④ :原有的东西消失净尽,不复存在。
⑤ :伟大的功绩。
【理解词语】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富丽堂皇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三)( )
【课文结构】
(一)( )

交代写作缘由
(二)( )
②-⑨
表面立场

呼应开头,控诉与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② ③)盛赞圆明园的神奇壮丽
(④-⑨)谴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的强盗罪行
规模巨大的典范
恍若月宫的建筑
亚洲文明的剪影
刻画强盗的丑态
讽刺劫掠的行为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表明了什么态度,圈点勾画
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亚洲文明的剪影”,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奇迹”,浓缩了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圆明园
的艺术价值。
“典范”,强调圆明园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结晶”,强调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杰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
2.研读第③自然段,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盛赞圆明园?
①作者运用铺陈手法,浓墨重彩地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
盛景,流露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谴责了英法
联军的无知和野蛮,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乃至世
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做铺垫。
②运用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类比,指
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③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
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类比),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
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
文明的代表。
四、课后达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个强盗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zāng)物由两个
胜利者均分。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
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
的剪影。
C.杭州西湖湖心亭,四面临水,花树掩映,飞檐翘角的黄色琉
(liú)璃瓦屋顶点染其间,美轮美负。
D.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
(lüè)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chóu)缎
上的反光。
A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
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观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尝试以沉默的方式对待看似烦恼的事情,往往可以使你
不愉快的心情荡然无存。
C.当孙少平意识到如果不走出双水村,自己将一辈子被困在
源上的沟沟壑壑时,一股不可名状的恐惧涌上心头。
D.这次期末考试,他的成绩进步很大,面对这样的丰功伟绩,
他并没有飘飘然,反而更加谦逊起来。
D
(二)微写作
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让静止的文化遗产
动起来、转起来、潮起来,让更多人见证、感受、领略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要让视野更开阔,持续以开放包容的
心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更好
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今与昔,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
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用话题方向:
珍视文明成果、良知、正直无私等,请谈谈你的感受。
【片段范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
小说。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
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
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
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
的可读性。
【好书推荐】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思考批注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1.请找出文中作者运用的反语,并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更漂亮”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
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
愤慨。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感叹号加强语气,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运用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野蛮”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谓“文明人”干出
了最野蛮的事情——劫掠别国财物。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
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④“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赞誉”褒义贬用,表现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无耻
暴行辛辣的嘲讽和批判,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
法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
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
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2.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重要词句赏析
1.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第④段)。
内容上,突出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之情,引出
下文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批判。
结构上,是过渡段,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第⑦段)。
②充分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人民一样痛恨并强烈谴
责英法两国政府的强盗行径。
①统治者的罪行不是被统治者的过错。作为人类文明的
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
行径。统治者有时才是真正的强盗,而人民无罪。
②这些瑰宝现在成了赃物,被侵略者当成“战利品”,
这种“战利品”沾满了血腥和耻辱,作者鄙视它,称它为
“破烂”,这是对侵略者的贬斥与讽刺。
3.“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中的“富丽堂皇”
是褒义词,“破烂”是贬义词,将它们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
盾?为什么?
不矛盾。①侵略者从圆明园抢来的东西,都是瑰宝,
可谓“富丽堂皇”。
三、回顾写信格式
称呼:(顶格写)
你好!(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
正文
……
此致(空两格或紧接正文)
敬礼
××(署名)
××年×月×日
四、积累拓展,课后延伸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
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
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①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了雨果良知的可贵。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
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
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
分明,能够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
【示例一】
  雨果是爱国的。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同
人类良知站在一起。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指出强盗政
府不能代表人民,为人民辩护,这是他爱国的表现。他站在
人民的立场上,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
也是爱国的体现。
雨果并非不爱国。他是站在人类文化角度上看待劫掠圆
明园这一问题的。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
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
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是他人
道主义、正义立场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示例二】
【示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