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氨基酸、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神经递质
B.胃蛋白酶、DNA、脂肪、葡萄糖
C.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抗体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蛋白、胆固醇
2.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液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mmol·L-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③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和血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都有②
C.③中有的蛋白质可与氧气结合
D.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可能是①
3.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密切相关,也需要机体组织细胞的协调配合,如图表示相关体液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甲相比,乙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B.丙产生的乳酸可由甲中的NaHCO3进行中和
C.图中实线和虚线可以分别表示O2和CO2的扩散途径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4.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源于组织液与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毛细淋巴管细胞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呈叠瓦状排列,构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组织液大部分进入毛细血管,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B.组织液一旦进入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因而其成分与该处的组织液相近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会导致组织液压力减小从而使得淋巴液减少
D.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后可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进入淋巴管
5.指头受伤后,人们可以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
B.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相同
C.静脉注射可以使用0.9%的KCl以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D.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
6.2017年,科学家利用“人造子宫”抚育出了一只健康的小羊羔。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以下不属于“人造子宫”必备条件的是( )
A.一定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等
B.适宜的温度、酸碱度,一定的液体环境
C.专门的营养物质输入和代谢废物输出的通道
D.以高浓度的NaCl溶液维持渗透压
7.我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会出现面部和上身浮肿、太空“晕车”等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太空站内维持一定的CO2浓度,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B.尽管在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的内环境也能维持稳态,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航天员稳态的维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
D.航天员面部和上身浮肿可能与微重力下全身体液的再分布有关
8.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不能随意根据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人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B.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可以调节人的“酸碱体质”
D.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等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胃腺产生的胃液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B.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C.组织水肿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D.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定会处于稳态
10.稳态失调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无菌的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1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低级中枢
B.脑干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C.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呼吸的活动中枢
D.神经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只能支配头面部运动
12.《中国科学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当老年人保持活跃时,他们的大脑中会更多含有一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保持健康的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B.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C.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D.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13.动脉血压是指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产生的血压值,其大小与心脏、血管的收缩活动密切相关。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与机体交感神经的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两者不受意识支配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机体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活动增强
C.交感神经激活后兴奋性增强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增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
14.如图为几个神经元联系的模式图,刺激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着反射弧进行传导,A~E表示相关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B是传出神经,接受神经中枢的信号并传给效应器
B.兴奋可以在C、D、E环路中循环运行,延长神经元的活动时间
C.若E是抑制性神经元,则刺激神经元E,突触C中仍然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D.图中神经元至少组成4个突触,且都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15.某研究小组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以下三组实验:①分别将左右后肢趾浸入盛有浓度
为1%的硫酸的玻璃皿内,结果两条腿均产生屈腿反射;②在左肢趾关节上做个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
下的皮肤全部剥除,用浓度为1%的硫酸浸泡左肢趾尖,结果没有出现屈腿反射;③剪断右后肢的神经重
复实验①,结果只有左腿产生屈腿反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实验②缺少感受器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C.实验③一定是破坏了右后肢的传入神经
D.实验说明反射活动需要完整反射弧参与
16.恐惧反射的建立步骤大致如下图,甲:小鼠听到铃声自由活动。乙:小鼠听到铃声的同时给予电击,小鼠表现出恐惧行为。丙:小鼠仅仅听到铃声就会恐惧。关于这一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恐惧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B.丙图代表的反射建立在乙图代表的反射基础之上
C.甲、乙、丙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电击属于非条件刺激
D.如果丙之后多次听到铃声而不电击,小鼠再听到铃声将不再产生恐惧反射,这意味着铃声和电击这两个刺激间的联系丧失了
17.术后伤口的强烈疼痛折磨着患者,图示为该过程中一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详见图。下列芬太尼受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痛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感受器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
C.芬太尼的作用是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D.K+外流与Na+内流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构象会发生改变
18.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的示意图如下,将电表的两极分别接在②④的膜外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②给予任一强度的刺激,电表都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且肌肉会收缩
B.若在②④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则在两处测得的电位也不相同
C.细胞外液的K+和Na+浓度降低都会导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
D.④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若电表只偏转一次,则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
19.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图2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小于膜内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若将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③处值将会变大
20.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接受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的兴奋,闰绍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神经元2相连(如图1)。现用一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个神经元上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
B.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无信号转变
C.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
D.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
21.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度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A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其被酶分解
B.D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C.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发挥作用
D.可卡因可以延长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
22.人在憋尿时,如果膀胱内尿液过多,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过强,来自于脊髓的兴奋会超过来自于大脑
的抑制,会出现“憋不住”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牵张感受器可将兴奋传至脊髓,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B.脊髓的兴奋性信号会导致传出神经元发生Na+内流
C.人之所以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D.大脑皮层受损时,病人不能完成排尿反射排出尿液
23.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
B.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
C.躯干相应部位面积越大,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就越大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24.《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在很多节目中都出现过,不过最震撼人心的还是由21位聋哑演员(大脑皮层正常)在春晚上的表演,四位手语老师分别站在舞台四个角,她们的手成为聋哑演员的“耳朵”,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聋哑演员根据“节奏”演绎出优美的舞蹈。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会导致人不能听到别人讲话
B.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人的音乐和空间识别等
C.聋哑演员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
D.将声音转变成其他形式的信息,这些聋哑演员也会有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2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长时记忆即永久记忆通常不会发生遗忘
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6.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的含量减少有关。5-HT是使人愉悦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度洛西汀是临床最常见的抗抑郁药,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5-HT发挥作用后以胞吞的方式被突触前膜回收
C.度洛西汀通过抑制5-HT转运体的功能来缓解抑郁症状
D.随着5-HT的回收,兴奋又传回突触前膜
27.研究人员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箱子中,箱子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的过程中,大鼠碰上了杠杆,一份食物意外地出现了,这种愉快的意外多次发生后,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奖励。于是,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直到吃饱。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的奖励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反射也能形成。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大鼠懂得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的过程只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如果大鼠反复按压杠杆得到的都是伤害性电击,可能发生条件反射的消退,此时杠杆属于无关刺激
D.大鼠多次按压杠杆得到伤害性电击后便不再按压杠杆,该过程中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28.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29.坐骨神经是位于腿部的混合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为研究药物X对坐骨神经的麻痹顺序,研究人员用脊蛙(除去脑的蛙)进行如下表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步骤 刺激趾尖后肢收缩情况 刺激腹部皮肤后肢收缩情况
第一步:不做处理 收缩 收缩
第二步:一定浓度的药物X处理坐骨神经 不收缩 收缩
第三步:间隔一段时间 不收缩 不收缩
A.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引起后肢收缩均为非条件反射
B.第一步中神经冲动在坐骨神经的一根神经纤维上不能双向传导
C.第二步中刺激趾尖时反射弧包含的结构均不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实验结果说明药物X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
30.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定时测定,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
B.给予对照组神经元30pA强度的电刺激,则神经纤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元更易兴奋
D.缺氧一段时间后,会影响某些离子的主动运输,导致膜电位异常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Ⅰ是__________系统;Ⅱ是__________系统。②表示__________,Ⅳ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
(2)试以简洁语言概括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
(3)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____。
②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
32.(10分)尿酸是人和猿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人体内的嘌呤80%来源于自身代谢,还有20%来源于食物,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成人男性血尿酸正常值为149~416μmol/L。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时,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自身代谢产生的嘌呤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的分解。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__________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增加________的摄入,以增加尿酸排泄。
(2)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内环境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导致__________________,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出现尿毒症。
(3)除人和猿类外,其他哺乳动物的尿酸可在尿酸酶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为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研究人员分3组进行相关实验,并测定血清中的尿酸、肌酐(一种反映肾功能的代谢废物)等指标。实验分组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组 处理 处理时间 肌酐(μmol/L) 尿酸(μmol/L)
A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 10天 29.5 78.5
20天 39.4 71.9
B 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灌胃 10天 28.5 114.3
20天 48.9 145.4
C 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腺嘌呤灌胃 10天 57.9 79.6
20天 86.4 95.4
①A组的作用是为了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氧嗪酸是一种尿酸酶抑制剂。实验结果表明氧嗪酸有助于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其导致大鼠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腺嘌呤也能导致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升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________________。
33.(10分)人体运动需要对肌群进行精准调控,如图1所示,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弯曲和对侧腿伸展,表现出交互神经支配,从而既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该调节过程涉及多个中枢神经元,为多突触反射。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钉子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引起①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屈腿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
(2)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②时,兴奋在神经元②上进行__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引起②的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伸肌舒张。
(3)被钉子刺伤后会产生痛觉,痛觉产生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_______。某同学认为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请评价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参与伸腿反射的突触存在于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与膝跳反射相比,图1中的反射所需要的时程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__________。
(5)如图2所示,鱼和哺乳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34.(10分)适量的甜食可以缓解压力、愉悦心情,但长期摄入过量的甜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的风险。哺乳动物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相关机制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GCbt区为苦觉皮层区,CeA区为甜觉皮层区;“+”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哺乳动物摄入甜食时,特定的物质分子会刺激口腔中的______________而产生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中的______________区产生甜觉。
(2)哺乳动物在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苦而不是甜,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甜味物质的摄入会刺激机体产生多巴胺,长期摄入甜食会成瘾。为探究甜食成瘾的原因,科研人员取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的小鼠若干,进行为期7d的适应性培养,然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再进行下表所示实验,已知各组小鼠的初始多巴胺阈值(能引起兴奋的多巴胺的最低含量)接近。
组别 实验步骤
1 2 3 4
甲 每天用适量、等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 检测三组小鼠的多巴胺阈值 糖戒断处理,持续7天 ②
乙 延续之前的处理,持续7天
丙 ①
表中①处所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_,②处所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_。科研人员推测甜食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摄入甜味物质使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据此分析,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用“>”“<”表示各组多巴胺阈值大小,多巴胺阈值接近用“=”表示)。
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试题答案
1-5CBDCD 6-10DBCBD 11-15ADCCC
16-20BCDDB 21-25CDCAC 26-30CDDCC
31.(10分,除说明外每空1分)
(1)呼吸 消化 重吸收作用 皮肤
(2)组织细胞通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①清水组和缓冲液组(2分) ②清水 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
32.(10分,除说明外每空1分)
(1)核酸 高嘌呤食物 水
(2)肾功能衰竭
(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2分) 氧嗪酸抑制了尿酸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的量减少,使血尿酸水平升高(2分) 腺嘌呤灌胃处理使大鼠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2分)
33.(10分,每空1分)
(1)由负变正 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或肌肉)
(2)单向 抑制性
(3)大脑皮层 该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所以不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4)AB 多突触反射需要经过较多的突触延搁 减少
(5)传递速度快,信号传递方式为电信号到电信号,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34.(10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甜味感受器(1分) CeA(1分)
(2)苦味物质刺激苦味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到GCbt区产生苦觉,并抑制脑干甜味中枢,甜味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CeA区
(3)每天用适量、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 再次检测三组小鼠的多巴胺阈值 甲、乙多巴胺阈值>丙组多巴胺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