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授课题目 《二战——世界的凛冬》
课程标准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次课程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感受性学习,通过老师呈现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悟历史。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文字、图片、数字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增强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和价值观上的升华。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3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深刻地改写了二十世纪的历史轨迹和人类命运。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主要介绍了轴心国的形成,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况;第二子目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主要介绍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第三子目是“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主要介绍了系列国际会议及法西斯的投降。三个子目的内容关系密切,按时空顺序连贯成一体。 本课的学习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知道二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等二战的基本史实。二是通过对战争漫长历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法西斯分子的残忍和罪恶、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理解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三是了解二战的影响,知道二战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体会人类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茂名市高州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 优点:初三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方法,阅读史料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使用史料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探究。 不足:学生正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需要教师根据其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组织教学。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人物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战争历程的学习,学生了解西斯分子的残忍和罪恶、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认识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 能力 · 方法 1、要求学生对材料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 2、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1、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并从历史中吸取战争的教训和避免战争的智慧。 2、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重点培养的素养 时空观念水平二:能够理解教师展示的地图,直观感受到地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史料实证水平一:能够有效阅读不同类型的史料,并能够提取相关信息,对史料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难点: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 导入 【材料】 整个欧洲会陷入黑暗之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不会再次看到光明。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 这不是停战,而是20年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教师讲述】通过图片、材料帮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揭示一战和二战的内在联系。 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回忆所学,温故知新。 通过对一战的复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第一幕 第一幕 危机时刻:山雨欲来风满楼 舞台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环境 【教师提问】展示四幅图片,向学生询问二战爆发的原因。 【教师小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9——1933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绥靖政策等都是二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场:美国 【材料】“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罗斯福《炉边谈话》 第二场:德国 【材料】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的尊严! ——希特勒《我的奋斗》 【教师提问】通过对罗斯福和希特勒的话语的解读,向学生提问美国和德国应对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小结】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德国力图对外扩张寻求出路。 第三场:轴心国形成 【教师讲述】结合地图,讲解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形成。 【材料】 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国家都可以围绕着(从柏林到罗马)这个轴心运转。 ——墨索里尼 结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结盟就毫无意义。我们缔结同盟就是为了战争。 ——希特勒 【教师提问】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认为建立轴心国的目的是什么?两者为何不同? 【教师小结】揭示轴心国集团的伪善和野心。 学生跟随教师的设问,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环境、美国和德国如何应对危机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幕 第二幕 狭路相逢:家国山河,誓死捍卫! 【教师行为】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 第一场:战事打响——亚洲战场 【材料】 材料一:1937年6月,东京军政界消息灵通人士中,就盛传:“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沟一样的事件”。 材料二: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教师讲述】通过对七七事变的介绍,揭示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面对侵略时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保卫家国。 第二场:闪电作战——欧洲战场 【教师讲述】通过地图向学生介绍德国闪击波兰至欧洲基本沦陷的战争态势。 第三场:中线僵持——苏德战场 【材料】 他们的武器和装备不如我们,战术指挥官的素质也很差。但是,如果我们消灭十几个师,俄国人就会又投入十几师……时间对他们有利,他们靠近自己的资源,而我们却一步步远离自己的资源。 ——德国哈尔德将军 【教师提问】通过地图和哈尔德将军的战地日记,向学生提问苏德战场开辟后的影响。 【教师小结】苏联虽然损失惨重,但勉强顶住了德军的压力,本土作战的优势渐显;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自身的失败。 第四场:东线引燃——太平洋战场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清晨,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舰队悄然接近珍珠港,向美军基地发动了攻击,日军在两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炸弹像暴雨般倾斜到珍珠港,美军仓促应战,日军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教师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教师讲述】结合材料介绍《联合国家宣言》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教师提问】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对战争态势有什么影响? 第五场:战局逆转 【教师讲述】介绍各个战场的情况,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东部战场的情况开始扭转。轴心国集团转入防御、反法西斯联盟开始反攻。 第六场:大势已定 【材料】 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2700架运输机。诺曼底登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讲述】介绍诺曼底登陆和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教师讲述】轴心国投降、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次战争中轴心国集团落败?结合图片,小组讨论并派成员回答。 【教师小结】轴心国集团在二战中使用无差别轰炸、毒气战、细菌战、大屠杀等惨无人道的手段,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毫无人性,终将遭到反噬。并引导学生厌恶战争、珍爱和平。 【教师提问】反法西斯联盟取胜有哪些原因? 【教师小结】原因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军民英勇奋战等。 【教师小结】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二战的重大事件。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跟随老师的设问,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亚洲、欧洲、苏德、太平洋战场战况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 通过太平洋、北非、东部战场的转折,讲述轴心国集团的落败,引导学生厌恶战争、珍爱和平。 通过对反法西斯国家取胜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的贡献。
第三幕 第三幕 曙光初现:要和平,不要战争! 舞台背景:和谈与共识 【教师讲述】通过四场会议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学生共同探讨二战后期各国寻求和平的努力。 第一场:战胜之国——正义的胜利 【材料】 材料一:从此,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的伟大旗帜,将飘扬在欧洲上空。 ——斯大林《告人民书》 材料二:尤其是我们沦陷区的同胞们,受尽了无穷摧残与奴辱的黑暗,今天是得到了完全解放,而重见青天白日了。 ——蒋介石《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教师讲述】战争结束后人们渴求和平的愿望。 第二场:战败之邦——良知与审判 【材料】 材料一:“剃刀将军”东条英机以独断专行、凶狠残暴闻名。二战期间亲自下令让日军在别国对平民奸杀掳掠,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对战俘实行屠杀,对亚洲战争死亡的千万平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京审判 材料二: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璈(东京审判中国法官) 【教师讲述】解读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罪犯”的概念。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梅汝璈的话? 【教师小结】提醒学生勿忘国耻。 第三场:雅尔塔体系——国际秩序的重建 【材料】 英国、苏联、中国、美国及其盟国,代表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罗斯福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理解二战后和平与合作成为趋势。 【材料】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会议 【教师讲述】通过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中透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预示美苏冷战即将到来。 学生跟随老师思路,认识思考。 通过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帮助学生了解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萌芽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第四幕 第四幕 痛定思痛:这个世界会好吗? 舞台背景:两败俱伤——废墟下的20世纪 【教师讲述】通过战后伦敦和长崎的废墟,与学生共同探讨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小结】战争没有胜利者,两败俱伤是必然结果,正如斯大林所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 第一场:抗战之艰——贡献与牺牲 (超链接) 【材料】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 罗斯福 【教师提问】播放超链接,介绍抗日战争的伤亡数据,请学生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 第二场:犹太民族——迫害与苦难 【材料】 将我拖走殴打的,不是希特勒、戈林、戈培尔、西莱姆等人。不是,而是鞋匠、邻居、送牛奶的人。然后他们得到一身制服、一根腰带和一顶帽子,然后,他们就成了统治人种。 ——卡尔 斯托埃卡 (维也纳的吉普赛人,1943年被运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师讲述】向学生讲述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命运。 【教师讲述】向学生介绍“华沙之跪”——197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忏悔德国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 【教师提问】仇恨还将延续吗?(开放性问题) 第三场:反思伤痛——勿忘与追问 【教师行为】展示诗作《我没有说话》。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不公、如何避免战争、国际关系走向何处等问题,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小结:二战的影响 【教师讲述】虽然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历时6年多,耗损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生灵涂炭,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 【教师提问】二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教训呢?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二战。在任何意义上而言,战争都不是一种进步。 【教师讲述】展示当前国际交往的困境——新冠疫情反复无常,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恐怖袭击接连不断,海地总统遇刺身亡,小国民众生活困顿,甚至以土充饥,局部战火不断,平民无辜受到牵连...... 【教师提问】危机重重,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吗?前路在何方? 学生感受情景、观看超链接,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提醒学生珍爱和平。
小结 【教师讲述】展示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 帮助学生回忆知识、梳理重点。
习题 1.(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军横扫欧洲,随着战争的推进,使“闪电战”破产的是( C ) A.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B.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C.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D.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2020福建)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声明:不承认法西斯国家侵占的领土;联合打败“纳粹暴政”等。苏联等15个国家表示赞同。该声明促成了( C ) A.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认真审题,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把控课堂节奏。教学设计中的师生互动过于理想化,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