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这反映了当时( )
A.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
C.贵族等级分封制已开始解体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2.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 )
A.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B.有利于保证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
C.宗法制度仍然存在 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3.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A.打破了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性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B.文官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宋朝分分权体制加强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调和
5.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多出1700多万贯。这说明( )
A.宋代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B.扭转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边防事务开支减少
6.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北方多战乱
C.白银流入数量 D.国家政权分布不均
7.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 959万 5 238万 5 816万 2 459万
官员 7 500人 13 465人 22 500人 27 000人
官民之比 1∶7 945 1∶3 927 1∶2 613 1∶911
专制和集权易致行政成本增加 B.科举制推动了官员数量的增加
C.古代人口降低说明农业经济倒退 D.税收制度变革导致人口减少
8.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颁布选举法细则,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据此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民主政治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C.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确立
9.西汉刺史虽“秩六百石”,但监察范围广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监察对象主要为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故有人评价道:“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这一评价折射出,刺史制度( )
A.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标志着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分离
C.与儒家等级思想相违背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10.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选官制度逐渐公平公正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物质基础
11.有学者指出:“(唐朝时)如果以资产作选举的标准,则等于承认兼并,亦即促成小自耕农为佃农。过去的经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各世族必攫取大帝国的税收来源,使官僚组织僵化,因之而使全国瓦解。”作者意在说明
A.增加资产缴纳户税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
C.佃农一般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D.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12.如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被废除
C.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13.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14.罗马法规定,凡公民行为卑劣、从事卑贱职业(手工业者、斗兽员等)的人即为有污名者,将失去为他人作证和他人为之作证的资格、对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的财产管理和人身保护资格等部分权利。可见,罗马法
A.随帝国疆域扩大有所调整 B.规范个人道德修养至上
C.重视公平公正行使公民权 D.理性与感性法治观交织
15.有学者认为,“内阁大臣开始是作为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又以国王的名义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只在必要时向国王请示”。该观点意在说明英国( )
A.首相拥有立法权 B.制度变革呈现渐进特征
C.首相与内阁共进退 D.议会丧失中心地位
16.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多次悲叹,他要通过国会办成一件事情真是难上加难。在美国,国会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它通过的立法常常被总统否决,有时候甚至被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B.三权分立体制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国会丧失立法权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从隋代创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于繁密。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骨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的影响,只要无讨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 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敌后大区都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春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创新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原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形成的原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作为劳动者阶层的第三等级——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力之一。而国王则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势力之上,是政府的最后决策者。但封建诸侯、教会贵族和城市市民又各有独立性的地方权利,国王利用三者间的矛盾制约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而封建诸侯,或教会贵族,或城市市民,也利用国王同其他方的矛盾,来约束国王。
——陈文滨《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2期
材料二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美]托克维尔著,董良果译《论美国的民主》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描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名称,并概括形成这种制度的背景。(8分)
(2)概括美国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如何理解“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个观点。(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非国势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B 4. A 5. C 6. A 7. A 8. B 9. D 10. B 11. B 12. C 13. D 14. D 15. B 16. B
二、非选择题
17.
(1)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学习氛围的浓厚;(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可知,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根据材料“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可知,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可知,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结合所学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学习氛围的角度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二“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可知,通过立法确立;根据材料二“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可知,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根据材料二“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 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可知,文官政治中立。
18.(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特点每点1分共3分,原因每点2分,共4分,合计7分)
19.(1)国家和名称:法国、等级君主制。(每点1分,合计2分)
背景: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城市自治运动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王权逐渐强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内容: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共和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等。(每点1分,任答4点4分)
理解: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以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和民主制度,为美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只适合美国国情,如果一味照搬,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由此可知,美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现代国家的唯一治理模式,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确定基于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开放问法,酌情给分)
20.答案示例:宋代既面临诸多问题,又取得许多成就,宋代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可谓生于忧患,与周边政权长期对峙,国内积贫积弱局面不断发展,土地兼并阶级矛盾严重,亦可谓长于忧患,宋代的发展面临众多挑战,宋代又在社会经济制度建设,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众多成就,社会经济方面,传统农业成熟,小农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城市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制度建设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分权基础上的集权,完善科举,科举制更加开放合理,科技方面实现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改进,应用普及并及向外传播。理学产生,并逐步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市民文化繁荣,市民生活丰富,这些都是宋代文明昌盛的重要体现,这其中也有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从不同维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宋代,才会了解一个更完整的宋代。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多角度理解论述。根据“……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可得出宋代面临着问题,但又取得了相关的成就。论述时可结合宋代在军事上存在的问题,即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问题进行概括其困境。再结合宋代在思想文化、科技文艺方面的成就进行概括其建树。(开放试题,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