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下学期高二10月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
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当下的农村太丰富了。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农村是一
部大书,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尤其是当下的农村。站在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巨大的变化都发生于
农村。前一段时间中央的一号文件就涉及相当具体的、针对农村农业的宏观政策规划。很多评论
者、读者会将我写的长篇小说《野望》归于“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之下,我也赞同。当你写出了当
下农村生机勃勃的画面,可能就在无意识中参与了这一宏大主题的建构与书写。这种书写包含方
方面面,可能体现在经济上。不少评论家注意到,《野望》中写了很多农村的经济形式,如工厂做
工、承包耕地、手工作坊,包括开饭店、开理发馆、开超市…这些都组成了当下中国乡村的真实图
景。此外,诸如文化、伦理方面的悄然巨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也蕴藏在日常生活中。
在创作过程中,“关系”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词。小说就是写“关系”,尤其是长篇,长篇就是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把“关系”写好了,小说就具有了生命力。比如《红楼梦》,它是可望而不可即
的大书,把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写得特别好,中国人情世故的所有拐弯抹角都在里面了。
我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中国农村的人情世故特别感兴趣。农村是熟人社会,与城市不同,每个
人都互相认识。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的子子孙孙之间,关系缠绕在一起,枝枝权权,非常复杂。所
有人情冷暖,所有“痛”和“痒”,我都非常感兴趣。有老师评价说,《野望》的人际关系拿捏得好,这也
是我珍贵的写作心得。
(摘编自付秀莹《农村是部大书,尤其是当下农村》)
材料二:
我曾经在题为《新时代诗歌的崭新气象》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一方面要正视新时代诗歌场域及生
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把握新时代诗歌的现代性逻辑及其诗歌演进。同时,还要正确看待新时代诗
歌里“常”与“变”的关系,及其相应诗篇在新时代诗歌系列里的秩序及意义。而新时代新乡土诗是新
时代诗歌序列里排序靠前的诗歌存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年下学期高二10月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主动参与”错,材料一第一段第5行“可能就在无意识中参与了这一宏大主题建构与书写”是一种猜测,而这
里B选项转述为了一种判断。)
2.D(“不从概念出发”与“能创造出新意象、新意境”不存在因果关系;“新时代诗歌创作不能从概念出发”缺少
依据。)
3.C(材料二观点认为新时代乡土诗有新特色,同时应改进。A项,强调“新诗的格律化”;B项,强调诗贵含蓄;
C项,强调诗歌与乡土风情的关系;D项,强调“文艺的雅俗关系”。)
4.①人们可以通过《野望》了解中国农村在经济、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巨变,从而来了解中国。②《野望》很好地呈现
了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便于人们了解中国农村,进而了解中国。(每点2分)
5.成就:①一批脱贫攻坚题材诗歌敏锐地把准了新时代的脉搏,及时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蝶变,彰显出新时代新乡
土诗写作的新动向与新风景;②那些脱贫攻坚的参与者,那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成为诗歌关注的对象;③诗人们敏
锐捕捉新农村生活细节;①创造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意象和新意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不足:新时代新乡土诗在思想境界和艺术表现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分)
6.D(“更是对‘北斗’发挥作用的期盼”错,于文缺乏依据。而且选项中“不仅是…更是…”的递进关系也是不
成立的。)
7.A(不是“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根据文章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交待。它通常是中心事件
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从本文内容分析,关于
“灯塔一号”的相关情况介绍,不是补叙。)
8.“北斗精神”是指航天科学家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中所展现出的一种精神风貌。从文章中可以看出,
“北斗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航天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次,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最后,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概括1分,具体内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9.①这个日期的不同寻常,值得铭记;②符合文章体裁(报告文学)的需要,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可信,有时效性;
③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圆融。(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CEG(句中第二个“仁”是动词,其宾语是“人”,因此在C处断开:“人仁”是“使”的宾语,因此在E处断开;
“爱于人”中,“爱”是谓语动词,宾语是“人”,因此在G处断开。)
11.C(“悉如外人”中的“悉”是全、都的意思。)
12.A(A项,“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
矣”,意思是又担心国家会贫穷。)
13.(1)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状语后置句、“政治”各1分,句意2分)
(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贵”“明”“行”各1分,句意1分)
14.材料一强调国君主要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2分)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1分)
15,D(“词人看到家中的妻子等待自己回家,徒然凝神而望,表达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词人不是
看到妻子空凝望,而是自己因思念妻子,徒然凝望远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6,①以乐景衬哀情。词的上阕写行旅途中秋色宜人。峰回路转进入一个小村庄,通过竹篱茅舍、酒旗沙岸等意
象,渲染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作者被触发的思乡的哀愁之情。②情景交融。作者想象今宵之景,通过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