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共两大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 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3. “二十七最”是唐代根据官员职务分类而确定的考课具体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等等。下表为唐代的官员考核结果。据此可知,唐代( )
A.九品中正制未完全废止
B.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C.官员考核强调德能并重
D.选官制度趋于僵化
4.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由各省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
5.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6.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规定提到:“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别人说得对的,我们应该欢迎,并要跟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说得不对,也应该让别人说完。”毛泽东也曾说过,要教育引导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克服他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根据材料判断,该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所考专业科目中,每科试题为二至三道。下列表格选取了每科项目中的一道题。据此可知,当时文官考试( )
A.程序公开公正 B.“以党治国”色彩浓厚
C.彰显现代意识 D.注重选拔通才知识考生
9.下图是杨之光在 1954 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 )
A.人民主权得以真正实现
B.广大妇女获得根本解放
C.首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10.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政府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政府的责任是按照法规政策为企业服务并进行监督的。”这些决定( )
A.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指导意义 B.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落实
C.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创造了条件
11.古希腊城邦国家中,雅典与斯巴达实行的制度差异很大,但都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两城邦均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B.公民大会对贵族专权有一定的限制
C.城邦的陪审法庭成员以部落为基础 D.官员均由选举产生并接受民众监督
12.罗马元老院作为国家的智囊机构,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元老院完全由贵族组成,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却可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由此可见,罗马元老院( )
A.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 B.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
C.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行使参政议政的职能
13.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14.《彭德尔顿法》由美国国会议员彭德尔顿提出,1883年在国会获得通过。在美国历史上,该法第一次把任用行政官员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之上,其确立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竞争考试原则”这说明《彭德尔顿法》的颁布( )
A.结束了两党竞争的局面 B.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C.使美国选官制臻于完善 D.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15.有美国学者谈及科举制时说:“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但有英国学者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 B.史学争论推动学术发展
C.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 D.立场不同引发史学争论
16.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年—1990年在任),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主要原因是( )
A.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需要 B.文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C.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 D.政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
——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差异。(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6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6分)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5 BACCD 6-10 CCCAA 11-15 BBADB 16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3分)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5分)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2分)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分)
(3)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4分)
18.(14分)
(1)差异:①目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通过民权、议院等途径沟通君民关系;西方的民权、议院则限制专制君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②政治参与程度不同:梁启超更重视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参与,而西方民主则更注重公民的广泛参与,并且参与形式多样;
③民主理念的来源不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西方民主思想更多地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④社会背景不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而西方民主思想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密切相关。(8分)
(2)评价:积极: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传播了维新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任写四点得4分)
消极:由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2分)
19.(13分)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3分)
异:地方权力: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文字: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社会治理方式: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对待民众的态度: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6分,任写三个方面并说明得6分)
(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分)
20.(12分)
(1)新变化:从“恩赐”主义变为实行考试任用制度。(2分)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4分)
(2)特征: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注重德才兼备;保持相对中立。(任写三点得3分)
作用: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稳定社会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任写三点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