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06:59:35

文档简介

江西高一10月教学质量检测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題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
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
动教育思想。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
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
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
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
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
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
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涧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
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
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捉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
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
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巩固了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也通
过这种身心融合的教育给人带来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人在文化实践中的主
【高一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江西高一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劳动其实就是各种活动”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
2.C(“因此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但没有说“劳
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是其原因。)
3.A(爸爸的做法更偏向于惩戒教育,且引导女儿认识到要想避免繁重劳动,就要多读书,这违背了文章意图,并不能说明孩子真正理
解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①运用引用论证:借助名家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如文中第一段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来论述“劳
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使论证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举例论证:如文中列举朱熹,卢梭、陶行知等例子来论证“在世界文化
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使论证其体有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全国大中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②中小学的劳动
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③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
理能力,感知认知真实而复杂的社会,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酌情给分)
6.B(“不得不去打猎野兔的复杂心理”错,根据后文来看,守山肯定是不愿去打猎野兔的,这里应还有顾念旧情的心理,正是想到与刘
二的交情,但又不能打猎野兔,守山对此感到为难。)
7.C(“刘二想到了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主意”张冠李戴,这个主意是守山想出来的。)
8.①过去,守山父子上山打猎野生动物并将猎物送到刘二的饭店,但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日益增长,守山认识到自己和刘二对大
山有所亏欠。②大山的丰富资源不仅丰富了守山一家的物质生活,也让刘二的饭店越来越红火,守山认为是大山给他们一家和刘
二带来了美好生活,他们又一次亏欠了大山的养育之恩。③山民都是从大山中取得给养,大山养育了山民,这份深重情意无法偿还
得清,表达了守山对大山的敬爱与感恩之情。(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有生态保护意识:爷爷去世后,猎枪被收缴,父亲守山当上了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②“一根
筋”、坚持原则,但也有思维灵活的一面:在友情与原则面前,守山站在原则一边,刘二找他弄野免,他拒绝了,经过一番思索后守山
想到了野蜂蜜菜肴。③做事留有余地、懂得感恩:守山取蜂蜜只取二分之一,他认为自己和刘二都是欠大山的。(每点2分,意对即
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EH(原文标点为: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11.C(“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
12.D(“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颠颉的惩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杀颠颉以徇于师”,晋文公只饶恕了魏壁,但是把颠颉杀了在军
中示众。)
13.(1)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若”“则”“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爱”“材”“使”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察纳雅言,教化百姓:②具有智谋,把握时机:③懂得感恩,赏罚分明。(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停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园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
诸侯中取得成望,莫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称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
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部毅可以
【高一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