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A A C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A D
1.【答案】C【解析】据题干“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等内容及所学(秦汉政治制度)可知该官职是御史大夫,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掌图籍秘书”、“举劾按章”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B项;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之下,尚书省所下辖六部的长官是尚书,与汉朝无关,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力在不断加强,故指的是专制主义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项;郡县制是秦朝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汉代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明清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1世纪以后,教会宣城自己同时拥有精神和世俗两把剑,教会将后者转交给世俗统治者,这说明教权已逐渐高于王权,故选C项;中古前期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排除A项;11世纪以后教权高于王权,并非教会服从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11世纪以后,教权高于王权,并不是二元并立的关系,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可得出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故选A项;14世纪法国并不是议会制共和,排除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并不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对等的契约关系”可知中古西欧的王权深受贵族的限制,国王权力只适用于直辖地,属于一种有限的王权,故选A项;材料中贵族不断强调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契约关系,说明当时的贵族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愿意维持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存在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不存在贵族威胁国王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贵族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关系主要依靠法律维系,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故选C项;“既不是……决定性转折点”说明光荣革命使权力重心向议会转移,并不保守,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B项;1688年“光荣革命”为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基础,其他西方国家还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熟”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由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时间“1946年8月”可知,这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解放区已经营造出土地改革的社会氛围,故选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专政政权已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初步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经营方式开放;管理权限下放”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前,江苏常州地区已经在尝试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接下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故选B项;我国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排除C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据材料“陈继昌‘三元’匾额”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匾额文化,所以该匾额的核心收藏价值是科举流程与匾额文化,故选C项;材料内容与天干地支纪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天子门生”称谓由来作出论述,排除B项;八股文属于科举考试答题格式,材料中没有关于八股文演变史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等著名政治家和封建政府强调选拔官员时,须重视德才兼备,特别是“以德为先”的原则,“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所体现的“德治”思想,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德和才并不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标准,排除A项;宋至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为科举制,选官标准为才学,选官标准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B项,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并非到宋代才出现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事务官主要负责具体事务,不负责制定政策,故①错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故②正确;英国的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并非事务官,故③错误;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解析】据选必一第7课所学—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正式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推动了高等小学以上包含初等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民国初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不合史实,应为“晚清末年由晚清政府颁布”,排除A项;《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排除C项;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1905年学部的设立,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 “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这表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故选 A项; 材料只是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能否保证审判的公正,仅从这一例案件无法得出,孤证不立,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代官员以儒家伦理审判案件,而非随意判决 ,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而实际状况是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日趋合流,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科恩、谢尔芝德都认为欧洲国家的国王“受制于法律”,受到法律的指引,故选A项;“民主政治”不合逻辑,与材料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相悖,排除B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为1689年后的英国,与材料“中世纪的欧洲”与1628年不符,排除C项;“根植于历史传统”不合题意,与材料王权受限于法律相悖,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 略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4分)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分)
(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4分)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17.【答案】
示例:
论题:1956年以前,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分)
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和国内政治的腐朽,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中国处于亡国亡种的边缘,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无法挽救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独立、民主的曙光出现。(2分)
土地革命时期,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尤其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2分)
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中心,设立了诸多边区政府,中共在边区设置参议院,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2分)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此时中共采用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2分)
至此,我国的“一根二基”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
18.【答案】
(1)历史背景: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2分)
列举: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或糊名法、“誊录法”等);元代:一度废止科举制,后恢复;明代:南北卷制度、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4分)
(2)特点:公开考试;政治中立;论功晋升。(3分)
影响:积极①规范了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③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任意两点可得4分)
消极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任意两点可得4分)
(3)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2分)
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2分)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填写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百官公卿》所载:“___________,秦官,位上卿……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材料中的“__________”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西汉设刺史制度 C.明清改土归流 D.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中世纪早期,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提出了著名的“双剑论”,即上帝把“教权之剑”交给教皇,把“王权之剑”交给皇帝,强调“教权之剑”使“王权之剑”更温和,而王权之剑”使“教权之剑”更有力。到11世纪以后,教会宣称自身同时拥有“精神之剑”与“世俗之剑”,教会能将后者转交给世俗统治者。这说明( )
A.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 B.确立了教会服从国家的原则
C.教权已逐渐高于王权 D.王权与教权实现了二元并立
4.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5.某学者整理出中世纪西欧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内容,如表1所示。这反映了( )
表1
序号 契约内容
(1)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2)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3)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领主就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4)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关系
A.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封君封臣制的逐渐瓦解
C.贵族权力威胁国王权力 D.契约关系受到制度保障
6.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说明光荣革命( )
A.是一场保守的宫廷政变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权力重心向议会转移 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7.图1取材于1946年8月一幅名为《献地》的漫画,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漫画从侧面反映出( )
图1
A.加租加息政策受到了地主欢迎 B.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
C.解放区营造土地改革社会氛围 D.工农专政政权已初步建立
8.1982年3月,江苏省常州市根据国务院决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经营方式开放;管理权限下放;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多渠道开放型流通体制。这些措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C.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立 D.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
9.图3为北京国子监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罕见的陈继昌“三元”匾额。据此,该匾额的核心收藏价值是( )
图3陈继昌“三元”匾额
A.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 B.“天子门生”称谓由来
C.科举流程与匾额文化 D.明清八股文发展演变
10.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据此可知( )
A.“德’“才”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标准 B.宋至明清时期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C.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 D.宋代开始确立“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11.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为此英国政府设置了事务官,该类官员( )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没有严重过错可以长期任职
③随内阁共进退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择优录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B.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C.推动了《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 D.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13.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14.德国著名学者F·科恩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弗·谢尔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15.西方的法律规定,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辩论时,首先由原告提出控诉意见,询问证人,举出证据,接着由被告答辩。如果原告不能为自己的控诉提供充足的证据,就要败诉,甚至受到某种惩罚。辩论结束后,由陪审官实行表决,按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判决。材料体现的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有( )
①不告不理 ②无罪推定 ③权力制衡 ④民主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图中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56年以前中共民主政治的探索”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科举制和文官制度在中西方官员选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后期所选拔的士族高门,凭借血统世代占据高位而腐败不可任事。他们不学无术,褒衣博带,涂脂抹粉,崇尚清谈,不仅无益于国,也严重阻碍了包括中小地主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上升通道。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
——摘自历史教参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9.在考试、任用、重新任用、恢复原职等问题上,任何人绝不因为有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
——摘自《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考试法》于1929年8月公布。《考试法》共18条,主要内容有:(1)凡属候选及任命的人员,都必须经过考试来确定其资格。(2)规定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三种形式。(3)各种考试的应试条件、要求、程序及组织领导等。《考试法》后经多次修改。
——摘编自《选必一教参》,108页。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列举唐朝以后,中国古代科举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6分)
(2)根据材料二,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对于文官制度对西方政府管理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您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予以分析。(1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考试法》公布时的政府名称及确立的选官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呈现出什么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