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公转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理解四季的形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
教学难点: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观测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结论:在进行自转,同时也在公转。学生议论:自转运动的三个一般特点。 [教师追问]:同学们能根据课本内容或者观察动图说出公转运动的三个一般特点吗?(第一步:提取文字材料,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以教师的头作为太阳,请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地球的公转运动。 [点拨诱导]:请观察 课本 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像图1还是图2这样倾斜的? 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运用身边的工具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始终倾斜并且指向北极星。(第二步: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学生活动]:跟着教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步:将地球的公转演示过程绘成示意图-能力提升) 教师板书过程 学生作业1 学生作业2 [教师提问]:我们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还差什么?每个位置的节气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引入一组概念:直射和斜射,直射插入教师自制视频-观察直射的位置,确定节气,完善示意图。 (第四步:将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转换成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知识的转化) [点拨诱导]: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运用学生自己绘制的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被太阳直射几次?--回归运动---回归线名称得来 一年被太阳直射两次的地方有哪些?--归纳整理 眉山所在纬度北纬30°,一年当中有直射现象吗?---没有 今天(10月24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哪两个节气之间?位于哪个半球?明天(10月25日),太阳直射点将会向哪个方向移动? [课堂总结与提炼]:运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直射和斜射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照更强?演示出四季的变化。 1. 我国某中学生小明的家乡有一口竖直的深井,井底的青蛙每年只能晒一次太阳,据此推测小明的家乡可能在( ) A. 20°N,90°E B.25.5°S,30°W C. 10°S,23.5°W D.23.5°N,1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