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登泰山记》
姚鼐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
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
五
岳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祭天叫“封”,祭地叫“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记
姚鼐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以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
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
《核舟记》
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桃花源记》
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岳阳楼记》
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倡导“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
义理
考据
辞章
写文章要讲求文采和章法。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资料的搜集、整合和考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表示辞官:告老、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移病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
写作背景
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泰山、特殊的登山背后藏着怎样的感情呢?
相关文献:
①现在本衙门已保送御史,拟将来一得御史,无论能自给与否,决然回家矣。(姚鼐《姚惜抱先生家书》,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八日写给伯兄的信)
②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东为泰山之游。(姚永朴《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三)
③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姚鼐《赠程鱼门序》)
④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姚鼐《晴雪楼记》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第一段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一段
面:南北水系
汶水、济水流向
线:南北分界
分界线——古长城
点:重要景点
最高峰——日观峰
多角度说明
思考:第一段是从什么视角去写泰山?
俯瞰的视角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道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中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山崖像门槛一样,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台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像飘带的样子。
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
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旅程特点:艰苦。(“乘”“历”“穿”“越”“至于”)
作者的心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冬天泰山有何特点?
“四十五里” “七千有余”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泰山道路漫长、道路艰险、山势高拔的特点。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泰山景色壮美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登泰山时的心情如何?
——“几不可登”却还是要登,可见姚鼐志在必得,不怕艰辛的精神毅力。
描写方法:
1.正侧、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1.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4.色彩变换
景物描写的必备知识
描写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等,提供人物活动的背景
2.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3.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4.为下文做铺垫
半山居雾图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请赏析“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角度:用词精妙、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作用……
苍山负雪图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字描写青山背负白雪,运用拟人,以动写静,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运用比喻,描写苍山上的雪象蜡烛一样照着天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飘逸气息;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半山居雾图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
渐渐地看到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第三段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于后置,判断句。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第三段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第三段
纪时法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五更
5:00—7:00 卯时 日出
7:00—9:00 辰时 食时
9:00—11:00 巳时 隅中
11:00—13:00 午时 日中
13:00—15:00 未时 日昳
15:00—17:00 申时 哺时
17:00—19:00 酉时 日入
19:00—21:00 戌时 黄昏 一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二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顶日出的?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待日出
日将出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而皆若偻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日正出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时间顺序
Keyword
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泰山日出?
衬托: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比喻:“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出时的色彩美。
拟人:“而皆若偻”写出了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想象:写出了太阳初出海面时,红波摇动,犹如海面托着太阳一般的气势磅礴之景。
作者是在描写了泰山日出是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突破困境的信心,对超拔品格的自我期许。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第四段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第四段的景观与第三段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岱祠
岱祠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第五段
第五段的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与第三段有何不同?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第五段
第五段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与第三段有何不同?
——白描,语言简练,突出了泰山的苍劲、肃穆的静美。
冬季泰山景色的特点:
三多:
多石 多平方 多树
三少:
少土 少圜 少杂树
三无: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数里内无树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结构上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照应,把作者在深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回味悠长。
以“ 雪与人膝齐 ”结尾,有何妙处?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第五段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壮丽日出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描写夕阳晚照
思路
现代学者王达敏认为:“《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新教材】-登泰山记义理考据辞章分析教学优秀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最新)必修上册
【新教材】-登泰山记义理考据辞章分析教学优秀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最新)必修上册
义理
考据
辞章
写文章要讲求文采和章法。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资料的搜集、整合和考证。
辞章
①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②遣词造句精妙传神,巧用动词,言简意深。
③叙述语言有条不紊,布局谋篇,详略得当。
【新教材】-登泰山记义理考据辞章分析教学优秀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最新)必修上册
【新教材】-登泰山记义理考据辞章分析教学优秀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最新)必修上册
考据
考证文字 作 用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从整体上、宏观上介绍泰山及其周边的地理概貌,科学、准确。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说明“中谷”的历史沿革,泰山的沧桑古老可窥一斑。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由“古谓之”世皆谓之”可见作者查阅了典籍资料。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对石刻观察仔细,注意了其年代,可见泰山底蕴深厚,饱经沧桑。
义理
①不走平常路,除夕登泰山, 作者用自己的行为表明与众不同选择的价值,表现出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宁静、充实和快乐。
②雪大路滑山高,作者不惧登山经历的苦难,而是勇敢挑战,超越苦难,寄寓着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征服的精神境界。
③两天一夜的攀登,跨越最难攀登的石蹬,作者等待的是新年的第一轮日出, 也是他辞官之后开启新生命的信念、信心决心和希望。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节选)
姚鼐
男儿自负乔岳①身,胸中大海光明暾tūn②。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山海微茫一卷石,云烟变灭千朝昏。
山海微茫中,此峰不过像一块石头,经历了无数个云烟变灭的早晨与黄昏。
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我们终于驾着云气超越到了世界万物之外,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峨眉山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
①高山。本指泰山,后成泛称。②刚出来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