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课内基础知识考查(共5题,15分)
下列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挥斥方遒(qiú) 罅隙(xià) 忸怩(ní) 殷岩泉(yǐn)
周公吐哺(bǔ) 百舸(gě) 慰藉(jí) 譬如(pì)
绕树三匝(zā) 薄壁(bó) 暧暧(ài) 铆钉(liǔ)
何时可掇(zhuì) 羁鸟(jī) 剡溪(shàn) 訇然(hōng)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形错误数量最少的一组是( )(3分)
怅廖廓 律吕 万户候 虎鼓瑟兮銮回车
食野之苹 揳入 唯有杜康 迷花倚石忽已瞑
越陌度迁 后檐 鱼翔浅底 一夜飞渡镜湖月
催眉折腰 耕耘 不事雕琢 脚箸谢公屐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他在做出任何决定前总是瞻前顾后,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结果,这种深思熟虑的态度使他在工作中很少犯错误。
坐在狭窄的飞机上,他感到空间十分逼仄,两条腿显得局促不安,始终无法找到舒服的姿势。
他理直气壮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丝毫不畏惧对方的威慑,以无可挑剔的逻辑和事实成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在教师节这一天,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走上看台,接受学生们献上的鲜花,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简洁凝练地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旧诗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称为古体诗,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近体诗的代表作。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 到中流击水 击水:指游泳
浪遏飞舟 遏:阻止
B. 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山不厌高 厌:满足
C. 性本爱丘山 丘山:山林
少无适俗韵 韵:声韵
D. 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忽魂悸以魄动 悸:因惊惧而心跳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看 护
孙 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探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熄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〇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说主要讲述刘兰精心护理伤员的故事。“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部队纪律的严明
小说借老康的话,补叙了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水生嫂是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女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孙犁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对小说《哦,香雪》赞誉有加,这对这篇小说的推介起到了一定作用。
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6分)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中划横线的语段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7题,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文本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文本二: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我。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能忍心舍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并且亲自为他调羹,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企:踮脚
稍解,授笔成文 解:醒酒
益骜放不自修 骜:放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4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4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10分)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沁园春 长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起到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写身处天姥山半山腰时看到和听到的景象。(2分)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2分)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无奈之感。(2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2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色。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品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五、作文(60+10分,10分为书写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冰雪消融,那缕阳光让人温暖;感受爱意,那缕微笑让人愉悦;超越过去,那份坚定,让人自信;国泰民安,那种幸福令人自豪……总有一种晴朗让人喜悦……
请以“今朝晴朗可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
【答案】A
【详解】
B.“慰藉”的“藉”应读作“jiè”;
C.“薄壁”的“薄”应读作“báo”,表示厚度小;“铆钉”的“铆”应读作“mǎo”;
D.“何时可掇”的“掇”应读作“duō”。
故选A。
【答案】B
【详解】
A项存在三处错误:“怅廖廓”的“廖”应为“寥”;“万户候”的“候”应为“万户侯”,“虎鼓瑟兮銮回车”的“銮”应为“鸾”。
B项存在一处错误:“迷花倚石忽已瞑”的“瞑”应为“暝”,意为昏暗。
C项存在两处错误:“越陌度迁”的“迁”应为“阡”,“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渡”应为“度”;
D项存在两处错误:“脚箸谢公屐”的“箸”应为“著”,“催眉折腰”的“摧”。
故选B。
【答案】B
【详解】
B选项,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B选项犯了“误用对象”的毛病,“局促不安”的适用对象一般是“人”,强调人的心理不安。其他选项中的成语释义:
A项,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C项,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D项,“风华正茂”意为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答案】D
【详解】
D选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近体诗的代表作”表述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古体诗的代表作。
【答案】C
【详解】
C项,“韵”,气质,情致;“少无适俗韵”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
【答案】D
【解析】“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刘兰的身世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属于插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错,香雪不是战争年代人物,而是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时。
【答案】①要求进步,积极进取。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在反“扫荡”的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并跟我一同到高山上的村庄养伤,悉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善)虽然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可见,她要求进步,积极进取。②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见,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帮“我”裹伤,搀扶“我”,随我转移而毫无怨言等,可见她面对艰难坚韧顽强,勇于担当,毫不动摇。③当她得知山顶上妇女很难养活孩子时,她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且“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可见,她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
【答案】
①意象选取:划线句选取战争年代里,最富有乡土气息的“河流”“枣树”“村庄”“莜麦”等意象,构造了一片生机勃勃,静谧安宁的意境,极富诗意。
②修辞手法:划线句“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像流动的水银”分别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红枣的香甜、麦浪的无垠。生动形象,诗意跃然纸上。
③语言塑造:划线句语言清新优美、凝练简洁。虽然故事环境恶劣,但“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等景物描写娓娓道来的风格,使小说具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④情感表达:划线句是战争年代下乡村景物的描写,作者身处战争却不渲染苦难,而是表现“熟透的红枣”“成熟的莜麦”等战争中的美好,这都体现了作者内心浓浓的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饱含浓浓的诗情。
(每点2分,要求有观点1分,有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使”“命”的主语都应为“帝”,应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断,且“集贤院”是“待制”的后置状语,结构完整,即在“院”后断开,排除AB;“擢”是“提拔”的意思,后面接官职“河西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掌握。A选项,“少贫不自振”,意为“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振”同“赈”,为“救济”“养活”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选项“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错误,本文并未提及李白的志向;且只是说“醉,使高力士脱靴”,是说李白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并没有说不屑与之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表述是“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可见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
【答案】(1)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2)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给李白封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我。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能忍心舍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并且亲自为他调羹,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选项“孤独”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答案】
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①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宦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②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
【答案】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画横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句式杂糅,“还因为……所致”,句式杂糅,删去“所致”。故选C。
【答案】
①运用夸张、排比的手法(2分),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表达出对苏东坡的崇拜(1分)。
②“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1分),展现了苏东坡的非凡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1分)。
【解析】此题围绕修辞手法(夸张、排比)、特殊句式(“一……就”)或内容广度(从学问到生活)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
【作文解析】这个题目需逐字分析:“今朝”一词,不单是今天的意思,这是一个时间段,是现在,是如今,更是当下持续的状态。“今朝”一词在作文布局方面,也分为两种可能:一是,欲扬先抑,也就是之前生活阴霾,生活状态并不愉悦,心有困顿,经过一次生活重要转折,再次重拾信心,心情无限晴朗阳光,喜乐无忧;二是,生活状态稀松平常,无欢喜无悲怒,经过一次重要经历或转折,开始重新捡拾生活意义,心态变得喜乐愉悦。总之,“今朝”这一时间词,不仅是强调时间,更对整篇文章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行文布局需要重点突出,彼此呼应。“晴朗”一词,不仅是在环境描写上贯穿文章始终,也不仅简单指阳光明媚,更多的是多种感官相结合的舒适感。说白了,不仅是阳光明媚晴朗照耀,而且是指心中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懂得和理解之后的心态升级。“可喜”一词,很容易会让人想到在固定场景之下,人们彼此间言语上互相道贺,有口语化的因素在其中。但同时,“可”这个词语更加值得关注,“可”是值得的意思。因此,选材时需要选择生活中值得欢快、值得开心、值得喜悦的事情,生活的意义就是贮藏每一次“值得”,值得是被讲述的情感前提,更是文章的情感脉络及线索。
这个题目需梳理关系:“今朝晴朗可喜”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需要利用“由果溯因”的连连追问的方法,发散多种原因。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维度对关键词进行层层递进的自问自答,完成对题目的分析。面对“今朝”,要考虑是在什么条件、什么背景下的时间?是具体的时间点,还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时间段?有没有时代背景特点?面对“晴朗”,外在的晴朗是什么样子?如何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晴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怎么体现?外在和内在的两个维度怎么融在一起?为什么晴朗?晴朗前的铺垫等怎么设计?面对“可喜”,什么可喜?怎么可喜?为什么可喜?深层的意义或者影响是什么?对于三个关键词的追问,追问的前提是对题目整体特点及呈现关系的梳理,以上的追问结果如何融合在一起,详略如何安排,如何取舍等。
“今朝”对比“往昔”,“晴朗”对比“阴晦”,“可喜”对比“可悲”,因此,作文在写作手法上要有对比,有插叙、联想或回忆,在行文布局上虚实结合;再者,因为家国类、故乡类、文化类作文的情节时间跨度较大,可以在作文中加入线索,贯穿往昔与今朝。
【选材立意】
可以围绕着四大主题来选择材料——
角度一:雨后,清风徐来,繁花溢香,尽显初夏的美好,可喜。(我与自然)
角度二:经历挫折,抖擞精神,重新振作,通过拼搏走向成功,可喜。(自我成长)
角度三:误解,冲突,前嫌冰释,豁然开朗,可喜;陌生人的善意,驱散心中雾霾,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可喜。(我与他人,情感)
角度四:科技进步,九天揽月,亚洲雄狮早已醒来,可喜;汉语、书法、刺绣……中国传统文化传遍世界,中国故事享誉全球,可喜。(我与国家)
今朝晴朗可喜,可以从微小可喜的事情和风景入手,也可从宏观角度写国家繁荣的景象,今朝晴朗,万物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