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设计说明 通过第1章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和观察的方法,了解了实验现象的描述,同时也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本节涉及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物质,涉及比较多的实验,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本节课通过实验(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的燃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氧气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氧气的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通过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和氯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练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取用药品、连接装置、加热、收集验满以及分解反应的概念等,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它们的体积分数。 2.能说出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3.知道氧气能与木炭、蜡烛、铁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描述反应中的现象。 4.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5.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料与装置的选择,实验成败分析等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制取氧气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练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体会实验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认识物质的用途决定物质的性质,认识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对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的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氧气的用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具、学具 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试管、铁架台(带铁圈)、水槽、酒精灯、锥形瓶、烧杯、导气管、木炭、蜡烛、铁丝、高锰酸钾、砂纸、多媒体课件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古诗描写的自然现象是风,风是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而廉价的自然资源。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蓝天、白云、空气、流水正在悄悄地变化;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正在威胁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迫在眉睫。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成分都有哪些呢? 【教师讲述】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教师点拨】 (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指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3)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教师总结】 空气成分巧记忆 氮七八、氧二一, 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点零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须记清, 莫要当成质量比。 【教师讲述】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的总称。 (1)稀有气体的性质 ①在通常状况下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②难溶于水;③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②用作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⑤氙可用于医疗麻醉。 【教师点拨】 过去人们认为稀有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后来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其他物质的事实后,才把它们改称为稀有气体。 【教师提问】 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增多或减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不会大幅减少,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正是这种持续、稳定的氧循环,维持了相对恒定的大气含氧量,不会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越来越低。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 从图中你能总结出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2.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氧气产生的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氧气消耗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金属的锈蚀等。 【教师提问】 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氧气看不到,摸不着。那么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我们先看它的物理性质。 【教师讲述】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1,空气的密度为 1.293 g·L-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氧气。 (4)氧气的三态变化(1.01×105 Pa下) 【教师点拨】 ①描述气体状态时一定要指明条件。 ②不易溶于水不是不溶于水,只不过是溶解的量较少而已。 【教师提问】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教师讲述】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吸入生物体内的氧气能和体内许多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实验演示】 (2)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步骤: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再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将夹木炭的坩埚钳由上而下慢慢伸入是为了确保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明显,同时防止氧气受热从瓶口逸散出去。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将燃着的蜡烛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集气瓶内壁上有水雾出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注意事项:做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氧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通过观察到水蒸气凝结在集气瓶内壁上证明有水生成。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③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少量沙子)。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事项: 铁丝使用前打磨——目的是除锈。 火柴的作用——预热引燃铁丝。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目的是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燃着的铁丝不能碰到集气瓶内壁——目的是防止瓶壁炸裂。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补充实验】 红磷、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物质红磷硫颜色、状态暗红色固体淡黄色固体反应现象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放出热量; ③发出黄色火焰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②在氧气(O2)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③放出热量;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反应的文 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硫+氧气二氧化硫注意事项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大量白烟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实验的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碱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教师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反应,看看这些反应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这类反应叫氧化反应,我们先看什么是氧化反应。 【教师讲述】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教师提问】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反应(燃烧)和缓慢氧化反应。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讲述】 (2)氧化反应的分类: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反应(燃烧)和缓慢氧化反应。 类别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反应概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举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蜡烛燃烧等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腐烂、有机肥的腐熟等区别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同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教师总结】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一般规律 (1)都需将可燃物在空气中点燃; (2)可燃物要由上到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3)反应中都发光、发热; (4)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教师提问】 通过上述几个演示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蜡烛、铁丝、红磷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那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呢? 【教师讲述】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要按顺序与内容观察。 4.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教师点拨】 化学实验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而不是变化的实质。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了。 【教师讲述】 描述实验现象时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 【教师点拨】 (1)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为“一光(或火焰)、二热、三生成(物)”。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并伴有白烟。 (2)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更剧烈,有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原因是空气中氧气浓度小。 (3)燃烧都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因此描述现象时一定要说“放出大量热”这一共有的实验现象。 【教师导入】同学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氧气的性质你能归纳出氧气的用途吗? 【教师讲述】 三、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用途是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有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因此氧气的主要用途如下: 1.供给呼吸 如医疗急救、潜水、航空等。 2.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焊接和切割金属等。 【教师点拨】氧气在生活、生产和科研方面应用广泛,是有利的一面,但物质的性质往往具有两面性,氧气也有其有害的一面,如频繁发生的火灾、钢铁制品的锈蚀、食物的氧化变质、塑料制品的老化等都与氧气有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学习在研究物质时,一般先从组成和性质入手,进而归纳出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这是重要的化学思想。 当堂达标 1.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21% 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B 2.下图表示氧气的几种用途,其中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这一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答案: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C.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D.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答案:D 5.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易溶于水 B.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小 C.液态氧为无色液体 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答案:D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1课时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成分 2.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4.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我们学习氧气的制取,包括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讲授新课 【教师导入】 空气中含有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这是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即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讲述】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1.原理 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01×105 Pa,沸点为 -196 ℃)和液氧(1.01×105 Pa,沸点为 -183 ℃)的沸点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将氮气与氧气分离。 2.过程 【教师点拨】 工业制取氧气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课外拓展】 膜分离技术也是目前获取大量氧气的一种方法,其过程为: 【教师提问】实验室是如何获取氧气的呢?我们可以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三种方法。 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演示】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固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2)实验装置 ①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装置适用于固体和固体之间的反应,且反应需要加热。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物均为固体,反应条件均为加热,可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 高锰酸钾稍微加热就能释放出氧气,但加热时常出现氧气流把粉末吹到导管中的现象,因此要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②收集装置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该方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该方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 当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时,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如图所示。 (3)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过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将药品装入试管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要放置一小团棉花,塞紧单孔胶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集气瓶内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均匀且连续气泡时再开始收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面上收集完毕,导管撤离水槽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导管不离开水面,不能熄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将酒精灯从试管底部移走,用灯帽盖灭
【教师点拨】 1.实验步骤可按加点部分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2.本实验中导致试管炸裂的几种错误操作 ①夹持试管的铁夹过紧,未留出试管受热膨胀的余地,使试管受热膨胀发生炸裂。 ②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当加热时,试管外壁有的地方没有水、温度高,有的地方有水、温度低,由于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③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或原来固体药品中含有湿存水,水从试管口流向试管底,引起试管炸裂。 ④给试管加热时,没先给整个试管均匀受热,而是直接给试管中所放药品处加热,引起试管炸裂。 ⑤给试管加热时,酒精灯的灯芯与试管接触,引起试管炸裂。 ⑥烧得很热的试管放在桌子上或试管架上,引起试管炸裂。 ⑦烧得很热的试管还未冷却,就用冷水冲洗很可能出现炸裂。 ⑧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体收集完毕后,没有把导管从水槽中拿出来,便先撤走酒精灯,可能使冷水沿导管进入热的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 【教师提问】如何检验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教师点拨】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教师提问】又如何确定氧气收集满呢? 【教师点拨】 ①排水法:集气瓶口处有大气泡冒出,证明已满。 ②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处,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教师讲述】 2.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制氧气 在实验室里也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所用装置及操作方法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似,但不用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实验演示】 3.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2)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3)实验装置 ①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无需加热,因此发生装置可选用固液常温型装置。 其他固液常温型装置 A装置为最简易的装置,但是制取气体少、不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B装置和C装置中分别使用了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使用B装置时,要注意将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伸到液面以下,以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C装置还可以利用活塞控制滴液的用量,获得平稳气流,节约药品。 ②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4)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 ③塞好带有分液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 ④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活塞,慢慢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⑤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教师点拨】 检查发生装置气密性方法 连接装置后,塞紧橡胶塞。先将分液漏斗活塞关闭,再将导管的末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上升,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教师提问】在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都会用到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什么是催化剂呢? 【教师讲述】 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概念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特点 催化剂概念的要点可概括为“一增”“两不变”。 (1)“一增”是指催化剂能增大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2)“两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教师点拨】 (1)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而言的,具有选择性。 (2)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3)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4)同一个化学反应,可有不同的催化剂。 【课外拓展】 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 如图所示的装置被称作“多功能瓶”,除了可以用来收集气体外,还可以用来除杂、洗气、干燥等。其中用来收集气体时,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排空气法。 多功能瓶排水法收集气体 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大量获取氧气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三种方法。加热氯酸钾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当堂达标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答案:B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下述七个主要步骤: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连接仪器装置,④将药品装入试管里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④①⑤⑥⑦ B.②③④①⑤⑦⑥ C.③②④①⑤⑦⑥ D.③②④①⑤⑥⑦ 答案:C 3.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B.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D.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答案:A 4.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内水变成红色,其原因是( )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D.没有进行均匀加热 答案:C 5.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伸入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6.如图所示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A B C D E (1)写出仪器名称:Ⅰ ,Ⅱ 。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量,应选用装置 (填编号)。 (3)用D装置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编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4)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试管 锥形瓶 (2)C (3)bac (4)b 板书设计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2课时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1.原理 2.过程 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制氧气 3.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概念 2.特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