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课】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松备课】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2 09: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本节知识比较抽象,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明确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原子的构成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后面元素的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出的,在介绍完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变化及联系后,又从内部结构认识原子,再从宏观的质量和相对质量上进行把握和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学习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符号的书写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诱发学生想象,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 4.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5.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6.能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两个公式进行相关计算。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7.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构建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8.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9.知道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提高抽象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2.知道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3.知道原子的构成,掌握三种微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难点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1.利用比较法学习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大烧杯、小烧杯、胶头滴管、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注射器、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无水酒精、多媒体课件等。 授课时数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古诗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花香呢?是因为产生花香的粒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本节我们就开始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根据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经验,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怎样的认识?可用哪些事实来解释你的认识? 【教师点拨】 物质的构成微粒很小,可用肉眼看不到来解释。 【教师讲述】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1)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微粒构成的。 (2)大量的微粒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感知的物质。 【教师点拨】 一滴水的质量很小,但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些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多媒体展示】 【实验演示】 2.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实验1】 (1)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向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酚酞试液加入水中,溶液不变色。继续滴加几滴浓氨水后,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3)实验解释:无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教师点拨】 (1)酚酞试液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通常情况下,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2)氨水显碱性。 【多媒体展示】 【实验演示】 【实验2】 (1)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烧杯C中酚酞试液变红。 (3)实验解释:构成浓氨水的微粒从烧杯B中运动到烧杯C中去了,无色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色。 【教师点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例如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 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体现微粒在不停运动的其他实例? 【教师点拨】 ①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 ②湿衣服晒干。 ③打开盛酒精的试剂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 ④训练有素的警犬,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气味,顺藤摸瓜,抓到罪犯。 ⑤酒香不怕巷子深。 【实验演示】 3.微粒之间有空隙 【实验1】水与酒精混合实验 取一根约30 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进行以下实验。 事先预测结果,并与实际记录值进行比较。 (1)实验步骤: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 (2)预测结果:三种结果如下 ①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大于两者体积之和。 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 ③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3)实验结果: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 (4)实验解释: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空隙的大小不同。 【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1)实验步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2)实验现象:抽取空气的注射器容易压缩,抽取水的注射器不易压缩。 (3)实验解释:空气微粒之间的空隙大,易被压缩,水微粒之间的空隙小,不易被压缩。 【教师点拨】 (1)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物质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2)同一种物质,随着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其微粒间的空隙也发生变化。 (3)一般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微粒本身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教师讲述】 4.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氨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汞、金刚石、硅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碳酸钠(纯碱)、硫酸铜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微粒的性质,我们知道: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当堂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A.金和金刚石  B.水和氨气 C.汞和氯化钠 D.干冰和硫酸铜 答案:B 2.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 A. 25 m3石油气可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易干 C.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通电时水分子变为氧分子、氢分子 答案:A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如图甲和乙的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从微粒角度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甲           乙 (1)①图甲中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图乙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②温度升高,微粒的运动速率加快 (2)①烧杯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液体不变色 ②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板书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2.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3.微粒之间有空隙 4.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我们先看分子。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 二、分子 1.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是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教师点拨】 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是由分子聚集后表现出来的性质,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状态,所以单个的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能助燃,氢气自身能燃烧,水能灭火,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教师讲述】 2.用分子的观点辨析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3.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 10-26 kg,从胶头滴管中滴下的1滴水(约 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空隙。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空隙越大;压强越大,空隙越小。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例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氧也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和液氧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为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教师总结】 分子性质巧记忆 两小一动一空隙, 分子相同性相同。 【教师点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粒子。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该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就由什么粒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 【教师导入】分子的相关知识学完后,我们再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 【教师讲述】 三、原子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分子的过程。 由水的电解实验可知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反应过程的微观解释可用图来表示。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 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水分子分解变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重新结合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教师提问】 在水的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微粒?不发生变化的又是什么微粒?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述】 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给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首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不变的是构成水分子的氢、氧原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教师点拨】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分子,其构成原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这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教师讲述】 2.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点拨】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如铁原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不能再分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化学变化中”。离开了这一条件,原子本身是可以再分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而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③分子的质量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一定大于其他原子的质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铁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述】 (2)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与分子一样,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具有与分子相似的基本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温度越高,原子运动速率越快;反之,原子运动速率越慢。 ③原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项目分子原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①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 ②都在不停运动着; ③粒子间有间隙; ④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⑤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不同相同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有着相似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都在不停运动着;粒子间有空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当堂达标 1.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答案:D 2.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6 000 L 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 L 的钢瓶——分子间的空隙变小 答案:A 3.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答案:B 4.如图所示是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2课时 二、分子 1.分子的概念 2.用分子的观点辨析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3.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空隙。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原子 1.化学变化的实质 2.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1)原子的概念 (2)原子的基本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温度越高,原子运动速率越快;反之,原子运动速率越慢。 ③原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并不改变原来的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 α粒子运动轨迹图 【教师讲述】 运动轨迹分析 【教师讲述】 四、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1)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2)发现原子核和电子后,经过不少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发现原子核可以继续再分,原子核里面有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荷),且每个中子的质量与每个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教师提问】 原子是否显电性?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不显电性。 【教师提问】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呢?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教师讲述】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 【教师拓展】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等就是原子核裂变的结果,也证明原子核可继续再分。 【教师讲述】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在原子中,中子不带电荷,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就是核内质子所带的电荷数,由于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2)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因为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总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教师讲述】 3.原子的质量 (1)原子的质量很小,但有自己的实际质量,不同的原子其质量不同,因为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不同。 【教师导入】 因为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讲述】 (2)相对原子质量 ①概念: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教师点拨】 碳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是6,但中子数不同,中子数有6、7、8等。这里所说的“一种碳原子”是指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简称碳-12,其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 kg,近似等于1个质子或1个中子的实际质量。 【教师讲述】 ②公式: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教师提问】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 【教师讲述】 ③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④由于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质量约等于其所含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经测定发现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且与一种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质量的极为相近。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r)。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一个比值,单位“1”省略。 (2)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是把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 【教师点拨】 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过程中,注意正确使用“+”和“×”,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须用“×”,元素符号之间须用“+”。 【教师提问】 算一算氧气( O2 )、二氧化碳(CO2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 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 Mr(O2)=16×2=32; 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Mr(CO2)=12+16×2=44。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当堂达标 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散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D 2.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0 B. 34 C. 44 D. 78 答案:B 3.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D 4.奥运会中用高科技手段检测兴奋剂。“乙基雌烯醇(C20H32O)”是兴奋剂的一种,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答案:288 5.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 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 m 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答案: 板书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四、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 (1)原子质量很小 (2)相对原子质量 ①概念 ②公式: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③单位: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4.相对分子质量 第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外,还有离子,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学习一下有关离子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 五、离子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通常用电子层来形象地表示电子的运动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教师导入】 原子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形象的表达。 【教师讲述】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上的电子数组成的。其各部分的意义如下所示(以硫原子为例)。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 巧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原子核画圆圈, 核电荷数写中间; 电子层画弧线, 电子按照规律填; 一层2,二层8, 最外弧线不超8。 【教师点拨】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被人为地分成了若干个电子层,每个电子层排布的电子数是有规律的。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则最多容纳2个电子)。 【教师总结】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它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示原子内部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如粒子是否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等。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根据粒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导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带电荷的离子,那什么是离子呢? 【教师讲述】 3.离子 (1)离子的定义: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叫做离子.如Na+、Cl-、等。 【教师点拨】 不同种原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合称为原子团,化学上常用“根”来命名。常见的原子团有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铵根()等。 【教师讲述】 (2)离子的分类 ①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 特点:电子数<质子数。 示例:Na+、K+、Mg2+、Al3+。 ②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阴离子。 特点:电子数>质子数。 示例:O2-、S2-、 F- 、Cl-。 【多媒体展示】 (3)离子的形成 【教师点拨】 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使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 【教师讲述】 (4)离子符号 ①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种类和数目,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多媒体展示】 ②常见离子的符号的写法 【教师点拨】 离子符号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师讲述】 (5)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因此原子和离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显负电符号元素符号,如Na阳离子符号如Na+阴离子符号,如O2-联系
【教师点拨】 ①微观世界中已经学习到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②显电性的粒子为离子(有的显正电性,有的显负电性)、质子(显正电性)、电子(显负电性)。 ③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为分子、原子、离子。 【教师讲述】 (6)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相互关系 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教师总结】 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原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的相关知识,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的种类和数目,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当堂达标 1.如图所示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答案:D 2.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答案:C 4.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答案:10 铝离子 Al3+ 5.根据下边的结构图回答: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_。 答案:10 Ne 12 Mg2+ 8 O2- 板书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 五、离子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电子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3)离子的形成 (4)离子符号 (5)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6)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相互关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