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课】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 第2章 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轻松备课】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 第2章 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2 09: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 1 课 时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
2.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知道二氧化碳用来灭火的原理。
4.能判断常见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学 习 目 标
自 主 探 究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涉及大气、水、矿物、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的各种活动。二氧化碳气体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并保持一定的含量,这对人类的生存、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植物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 氧气+葡萄糖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①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溶于水。
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试着说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2.温室效应
(1)什么叫温室效应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如图所示。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因为天灾和被人为破坏不断减少,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3)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如果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
②气温上升,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饶的土地将变成沙漠。
③有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4)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①世界各国应制定旨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国际规定,签订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哥本哈根协议》等。
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破坏森林;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形成“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我们经常听到“低碳”生活,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 1.977 g·L-1,密度比空气大,约是空气的1.5倍。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1 L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
(4)在加压和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为无色液体,甚至变成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及其应用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需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周围环境的温度明显降低。在较低的温度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聚集,就可以形成降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汽水中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打开瓶盖时会有大量二氧化碳逸出。将二氧化碳通入含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原来呈紫色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解于水的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碳酸。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
教师点拨
(1)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又能与水反应,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只有一小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大部分还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2)要证明有碳酸生成,需要借助紫色石蕊试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溶液中生成了酸性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 二氧化碳 +水
H2CO3    CO2  H2O
②碳酸不稳定,稍加热就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重新变成紫色。
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
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 + 水
CO2  Ca(OH)2     CaCO3 H2O
4.二氧化碳的用途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决定了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用来灭火
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在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干冰升华吸热 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等
能溶于水,增大压强,溶解得更多 生产汽水等碳酸类饮料
用二氧化碳、水、氯化钠等生产纯碱(碳酸钠) 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二氧化碳气体冒出;
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等物质的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
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时所使用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汽水或啤酒中溶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后,气压减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降低,许多二氧化碳气体会从瓶中冒出;
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这正是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的原因;
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升华时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雨,所以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云雾。
三、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表达式:A+B+…… C。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4)实例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2.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3)表达式:A B+ C …… 。
(4)实例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碳酸 水+二氧化碳
H2CO3  H2O CO2
教师点拨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氧化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
(2)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如图所示:
交流

讨论
请回顾学过的一些反应,举例说明哪些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哪些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H2O2    H2O O2
碳酸氢铵 水+二氧化碳+氨气
NH4HCO3 H2O  CO2  NH3
化合反应
碳+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收获了什么方法?
还有什么疑惑吗?
课 堂 达 标
1.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 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哪项(  )
C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氮气用于制氮肥 D.含碳燃料的燃烧
3.下列有关O2和CO2的叙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2.“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染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使用燃煤发电
A
B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5.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蒸发食盐水得到固体食盐   
B.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加热碱式碳酸铜
D
C
6.“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 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在空旷的地方焚烧大量的废旧塑料
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C. 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D. 植树造林
7.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A
A.氢气+氧气 水
B.锌+稀硫酸 硫酸锌+氢气
C.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D.氢氧化钾+稀盐酸 氯化钾+水
8.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1中,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①与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比①先变红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