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月迹[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4-05 15: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月迹——贾平凹弯弯的月亮 歌手:刘欢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 呜—— 阿娇摇着船 唱着那古老的歌谣 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 脸上淌着泪 象那条弯弯的河水呜—— 弯弯的河水啊流进我的心上呜——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呜——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如无恨月常圆天若有情天亦老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一)知识储备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文。
2、了解作者。
(二)能力培养点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通过语言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情的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培养纯真美好的情感。教学目的: 贾平凹——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长安》杂志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任《美文》主编。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已出版了《山地笔记》、 《小月前本》、走进作者:《腊月 . 正月》、《天狗》等中短篇小说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三录》等散文集和《平凹论文集》;发表了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高老庄》《病相报告》等。其中《满月儿》、《腊月 . 正月》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奖,《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大奖。
总结贾平凹的艺术创作,其特点是显著的,它们有人物的“姿”和“韵”的意境美;有细节描写的美;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着乡土气息。当然还有语言方面的特色……他的作品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丁帆《谈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觑【qù】 倏【shū】 砌【qì】 嫉【jì】 酥【sū】 窗【chuāng】 款【kuǎn】 盈【yíng】 袅【niǎo】 傻【shǎ】掬【jū】 仰【yǎng】 锨【xiān】 相依相偎【wēi 】 预习检查2、解释下列词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瞧.。
相依相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http://61.138.237.25/rpx/hyxx/2ce/2kewen/2-9.htm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2、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中秋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奶奶、我和弟妹; 盼月——寻月——议月 3、本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事?4、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小组讨论,找出表现空间位置的词。 文章的重点:寻月 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 5、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课文中分别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院中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6、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穿衣镜上的月。第二部分(5—21段):写院子里夜空中的月。第三部分(22—30段):写水中倒映的月。第四部分(31——36段):写月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月。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尽量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语)
5、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6、: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镜中月??? ?
院中月?????
杯中月
水中月?????
眼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玉玉的、银银的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银光?、多小小的?、多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
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业在关注着月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
——月亮出来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去寻找月吧”
——是奶奶告诉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水中月,眼中月。】反馈交流1)、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月亮刚出来时的文字.并朗读.
3)、在庭院里,孩子们望到了什么样的月亮?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将月亮与三妹相比?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们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月亮?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因为”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突出了月亮的美丽,月与人交相辉映.“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6)、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的事物.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品味文本[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2、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其具体体现在哪? [明确]: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镜中之月——失望院中之月——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饮月,一人一杯,一人一月,月亮入心杯中饮月----人人拥有,在心里院里院外,处处有月;寻到河边,上湾下湾,都有月亮河中寻月----越发奇了,处处都有每个人眼瞳里都有,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眼瞳望月----月亮竟是这么多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沙滩之月——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 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句? [明确]:印章起着证明的作用,表明所有和负责。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长天为纸月为印,如果天空是一个巨幅纸页,“我”就是天空的主人!童心的创造力多么高超!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情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 一个简单平凡却又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 ,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课堂小结深入探究:一、文中所写月亮是孩童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1、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及生理感觉来写月亮2、拟人化的感觉童心、童真、童趣二、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将他们的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三、这篇文章与传统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1、不是离人赏月,游子思乡,家人思亲等,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在长辈指引下共赏月2、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3、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子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
请你的家人给你讲一讲你小时侯“望月”“寻月”的趣事。
2、实践探索
孙犁在为贾平凹《月迹》作序中说:“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住清苦和寂寞。”
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说说你对“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理解。 5、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