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设计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了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作用,了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眼睛和眼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都是前几节所学的透镜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形成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 2.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知道用眼常识,并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而眼睛和用眼卫生与学生切身相关,学会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终生受用,所以眼睛和照相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节没有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是扩展性地介绍透镜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多为常识性了解的知识,整体难度不大。相比而言,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启发诱导、活动体验。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激光电筒、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具座、火柴、光屏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眼睛及视力矫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多彩的世界,都是因为有一双能够正常工作的眼睛。那么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 有的同学看不清我们播放的风景图片,需要配戴眼镜进行矫正。眼睛是怎么近视的 为什么配戴眼镜就可以看清黑板上的字呢 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又该怎么矫正呢 这一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第1课时 眼睛及视力矫正。 讲授新课 一、眼睛的视物原理 (一)眼睛的构造 1.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第1、2、3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眼睛的结构,请你说出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2)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一个怎样的像呢? 2.教师展示课件中“眼睛的构造”图,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1)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2)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5页,观察第76页图4-48(a)(b),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正常人的眼睛为什么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和远视眼分别能看清哪个位置的物体? (3)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播放flash课件,师生进行总结: (1)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自我调节范围大大缩小,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二、视力的矫正 1.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1)如图所示,在水中加入数滴牛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取一合适的凸透镜放在烧瓶前,使平行光会聚于烧瓶后壁的前方,制成近视眼模型。 (2)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近视眼模型 近视眼矫正 实验结论:在近视眼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2.研究远视眼的矫正 (1)如图所示,在水中加入数滴牛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取一合适的凸透镜放在烧瓶前,使如图所示的光束会聚于烧瓶后壁的后方,制成远视眼模型。 (2)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远视眼模型 远视眼矫正 实验结论:在远视眼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3.教师点拨 (1)判断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关键看光的会聚点是在视网膜前还是在视网膜后。 (2)将近视眼与远视眼对比起来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且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特征理解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因此对比法是学习同类型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图中他拿的眼镜( ) []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答案:B 三、眼镜的度数 阅读信息窗内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眼镜的度数? 答:通常把透镜焦距倒数的100倍叫做眼镜的度数。 2.眼镜的度数用公式如何表示? 答:眼镜度数(f为透镜焦距) 单位: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3.回答: (1)+300度是________镜片,焦度是________m-1,焦距是________cm。 (2)-200度是________镜片,焦度是________m-1,焦距是________cm。 答案:(1)远视 3 33 (2)近视 -2 50. 4.保护视力 (1)保护视力,“三要四不要”;2.注意营养,饮食要合理搭配;3.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眼与身体能正常发育。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多选)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 B.近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 C.来自远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近视眼的视网膜 D.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 答案:AB 2.(多选)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 B.远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 C.来自近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远视眼的视网膜 D.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 答案:BCD 3.龙龙爷爷的眼睛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两人的眼镜都放在书桌的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一份说明书,龙龙应该把报纸上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的眼镜拿给爷爷。 答案:左 4.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下面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 答案:D 5.据报道,湖北一位10岁男孩右眼因被激光笔灼伤而失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激光有一个特点是亮度高,如果激光照射到人眼,由于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激光经过眼球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会严重灼伤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甚至失明。 答案:凸 会聚 6.如图所示,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点。要使点的像靠近视网膜,点应该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或戴一个合适的_________透镜做成的眼镜也能使点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答案:左 凸 7.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D.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眼睛及视力矫正 1.眼睛的工作原理 (1)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调节:改变焦距 2.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1)近视眼(会聚点提前):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会聚点置后):凸透镜矫正 3.眼镜的度数 第2课时 透镜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PPT课件中如图所示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知道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透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讲授新课 一、放大镜 1.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上如图所示的动画,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放大镜看到的“物理”两个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答:放大 正立 2.活动体验 (1)用擦镜纸垫着摸放大镜的镜面,它中间 厚 、边缘 薄 ,它是 凸透 镜。 (2)用凸透镜观看课本上的字,并不断改变字与凸透镜的距离。 3.问题思考 (1)你看到的字体有什么变化 (比较像的大小、倒正、虚实) 答: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文字离凸透镜多远才观察到放大的像 答:文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4.讲解分析 (1)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即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调节:为了把物体的像变得更大些,可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的前提下,使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增大些,则像距也增大,像也相应变大。 (3)注意:如果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虚像便消失了。 二、照相机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8页内容“照相机”的有关内容,并观察图4-53和图4-54,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什么镜?胶卷相当于什么?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什么规律? (3)数码相机和用胶片的相机有什么不同? 2.师生总结 (1)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起到成像作用。 (2)成像原理: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数码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由相机内的存储器保存。 3.自制照相机 【做一做】 实验器材: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薄膜。 (1)将两块纸板做成相差很小的纸筒,使一个可以刚好套入另一个中; (2)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另一端蒙上半透明薄膜; (3)将自制相机对准窗外,改变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使得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想一想】 (1)薄膜上的像是缩小还是放大?是倒立还是正立的? 答:薄膜上的像是缩小、倒立的。 (2)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答:物距大,像距小。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答: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4.学以致用 如图所示,我们利用照相机拍远景和近景时怎么进行调节? 答:拍远景: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像变小;拍近景: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像变大。 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活动1:阅读教材第78页内容并观察图4-55,了解显微镜的知识: (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 (2)物镜的作用是什么? 答:物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 (3)目镜的作用是什么? 答:目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4)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 答: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 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活动2:阅读教材第79页内容,了解望远镜的知识,并把你课前收集的关于望远镜的种类和应用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1)望远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不同种类的望远镜,构造不同,其中一种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两组凸透镜构成。 (2)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应用相似? 答:物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相当于照相机。 (3)目镜的作用是什么? 答:目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4)物镜、目镜的焦距有何不同? 答: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两个镜的焦点是重合的。 (5)望远镜的类型有哪些? 答: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望远镜 D.潜望镜 答案:D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缩小的实像的是( ) A.照相机 B.显微镜 C.放大镜 D.平面镜 答案:A 3.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露珠相当于___________,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像。 答案:放大镜 正立放大的虚 4.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观看“物理世界”四个字,观察到了图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近视镜 D.潜望镜 答案:A 5.如图所示,是相同焦距拍摄的同一小孩的照片,则拍摄时,物距、像距的比较情况是( ) A.甲的物距、像距都比乙大 B.甲的物距、像距都比乙小 C.甲的物距比乙大,甲的像距比乙小 D.甲的物距比乙小,甲的像距比乙大 答案:C 6.如图所示,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 ) A.幻灯机 B.近视镜 C.放大镜 D.照相机 答案:D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透镜的应用 一、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当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显微镜与望远镜 ①显微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 ②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