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课】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松备课】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2 11: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并通过操作活动,练习测量长度和时间。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测量,也是物理学研究和学习中最重要的测量。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学习其他物理量测量的基础。 在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都是按照先确定单位作为比较的标准,然后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再介绍常见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活动练习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这符合物理学中对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的过程:先根据要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制造(或选择)测量工具,再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这个程序不仅适用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而且适用于其他物理量的测量。认识到这些,对学生学习其他物理量单位的确定、测量工具的原理、制作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长度测量中,还简单介绍了测量的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可能遇到过,但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而教材中则是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测量的操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3.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过程与方法】 1.领会测量的实质是定量比较,知道要测量一个物理量,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量作为单位。 2.经历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进行测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生活中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 理解测量是一种以一定的标准量(单位)为依据的定量比较。由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完全一致,如何规范地观察和使用刻度尺,也会成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讲解讨论法、启发诱导、活动体验。 教具、学具 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手表、机械停表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现在老师利用停表给出一段时间,请同学们估测一下这段时间有多长。 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问题?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就需要用仪器进行测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讲授新课 一、测量单位 1.测量的意义: 观察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幅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两条紫色的横线变弯了吗?两条橙色的竖线哪一段长?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甲 乙 【师生总结】 两条紫色的横线没有变弯;两条橙色的竖线一样长;凭感觉是不可靠的,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进行测量。 2.测量单位: 【提出问题】 传说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各用自己的腰围做标准,测量同一段布的长度,因结果不同而互相争吵,这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 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 【提出问题】 我们用什么作为比较某个物理量的标准呢? 【教师总结】 (1)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我国法定单位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3)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长度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米之外,还有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 km= m 1 m=10 dm= cm= mm= μm= nm。 时间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秒之外,还有比秒大和比秒小的其他单位:时(h)、分 (min)、毫秒(ms)、微秒(μs)等。 1 h=60 min 1 min=60 s 1 s= ms 1 s= μs 二、测量活动 1.长度测量工具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列举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测量工具? 【学生总结】 刻度尺、三角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 【教师点拨】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牛刀小试】 例如:现有卷尺(分度值1 cm)和游标卡尺(分度值0.1 mm)根据需要选择测量下述物体所用的工具: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3.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问题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和分度值。 本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_______cm,分度值是___________。 (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上述三种摆放方法中,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当眼睛处在、、中的哪一个位置进行读数是正确的? (4)读数: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请你读出甲图和乙图中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甲乙两物体的长度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甲 乙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实验探究】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物理课本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长度l/cm宽度b/cm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刻度尺,其分度值是_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cm。 答案: 1 mm 2.25 2.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 答案: 3.43 cm 3.某同学测物理课本的宽,四次测量记录如下,其中错误的记录是( ) A.18.41 cm B.18.42 cm C.18.40 cm D.18.62 cm 答案:D 4.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量某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51厘米、=3.52厘米、=3.52厘米,则该物体长度应记为( ) A.3.51厘米 B.3.52厘米 C.3.517厘米 D.3.5170厘米 答案:B 5.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下列中的哪一个值( ) A.17.5 m B.17.5 dm C.17.5 cm D.17.5 mm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单位 1.测量的意义: 凭感觉是不可靠的,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进行测量。 2.测量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2)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km= m 1 m=10 dm= cm= mm= μm= nm 二、测量活动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 3.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和分度值。 (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读数: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2.刻度尺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钟表是不可缺少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但是,在古代还没有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是怎样测定时间的呢? 讲授新课 一、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单位 【教师讲解】 1.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 在古代,人们发明了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的时钟——日晷,下面就是我国古代和世界各国的日晷。 利用细沙、水的流动规律来计时的时钟——沙漏、水钟等。 后来,人们利用物体的摆动规律,发明了钟摆。随着对物质运动认识的深入,人们又发明了利用分子、原子运动规律来计时的石英钟、原子钟等。 石英钟 原子钟 2.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3.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时间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秒之外,还有比秒大的和比秒小的其他单位:时(h)、分 (min)、毫秒(ms)、微秒(μs)等。 1 h=60 min 1 min=60 s 1 s= ms 1 ms=s 训练:请你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0.5 h=_____min 15 min=_______h 1.5 min=____s 300 s=_____min 二、时间的测量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在进行长度测量前、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出示各种计时工具,让学生观察后思考:用这些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前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自学教材第21页“用表测量时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仔细观察图示停表: ①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 ②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 (2)停表的使用方法:一按;二停;三读;四归零。 3.实验探究:用停表测量时间 平静地坐下来,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这样你就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1)练习使用停表。按动停表上的按钮,观察指针(或数字)的变化,了解停表的使用方法。 (2)用停表测量,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是______s,1 min内你脉搏跳动的次数是_______次。 方法建议:两人合作,自己搭测脉搏,请你的同桌为你计时。 三、测量误差 1.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测量误差”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做误差?在实验过程中,能不能避免误差? 总结: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不同造成的。 (3)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能够减小误差? 总结:减小误差的办法:①改进测量方法;②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误差和错误有什么异同? 总结: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的。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 【跟进训练】 某同学在学习长度测量时,老师叫同学们用分度值1 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4 cm、12.75 cm、12.35 cm、12.34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12.34 cm,该同学这样做是为了 减小误差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很多同学都有佩戴电子手表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看电子手表时,其表盘表示为10:00:01,隔了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该电子手表,此时表盘的示数为11:01:02,则关于两次的时间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h1 min2 s B.1 min1 s C.1 h1 min1 s D.11 h1 min 答案:C 2.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错误 B.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规则造成的 答案:C 3.位于中国科技馆的“华夏之光”展厅中展览了很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展品,让公众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下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如图给出的四个展品中,用来计时的是( ) A.水转纺车 B.日晷 C.地动仪 D.水转石磨 答案:B 4.如图所示,时钟的最小测量值是________,指针位置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s 10 h10 min35 s 5.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s。 答案:337.5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单位 1.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 2.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3.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时间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秒之外,还有比秒大和比秒小的其他单位:时(h)、分 (min)、毫秒(ms)、微秒(μs)等。 1 h=60 min 1 min=60 s 1s= ms 1ms= μs 二、时间的测量 停表的使用方法:一按;二停;三读;四归零。 三、测量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小误差的办法:①改进测量方法;②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