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生活事例,认识力的普遍性,归纳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实验,感知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本节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的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掌握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本节是科学归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个好案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归纳。要让学生去经历、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领悟这种物理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多举一些身边力的现象,巩固所形成的力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和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出力的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生活体验以及物理实验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解讨论法、启发诱导、活动体验。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磁体、毛皮、橡胶棒、纸屑、橡皮筋、钢尺、乒乓球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视频,并提出问题:火箭向下喷出火焰,为什么却能向上飞行呢?这需要我们用力的知识来解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力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力是什么 1.活动体验: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生活、生产中用力的例子,然后播放有关力的图片的事例,并思考力的定义。 2.讨论分析: (1)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作用。所以随着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这些力产生的同时,物体之间就发生了作用。这些一个个涉及力的现象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3.提出问题: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总结: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4.师生总结: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5.典例分析: 判断几个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 (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2)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 ) (4)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 √ )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PPT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 (1)脚上穿着滑冰鞋的小明同学用力推墙后,为什么会向后运动 (2)小华同学光着脚用力踢球后,为什么脚会感觉到很疼 (3)上述两个情景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 (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2)如图所示,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师生总结: (1)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两小车之间产生了力。 (2)穿上旱冰鞋的同学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3)甲物体在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也同时对甲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活动体验 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并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5.师生总结: 6.问题回扣: 当火箭向后喷出火焰时,给空气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给火箭一个向上的作用力,所以火箭向下喷出火焰却能向上飞行。 7.讨论归纳: (1)一对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3)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三、力的作用效果 1.自主学习 (1)阅读第103页“力的作用效果”的内容,并思考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2)教师展示甲乙两幅图片,并提出问题:物体受力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弓的形状发生改变 撑竿发生了形变 沙发发生了形变 竹子发生了形变 甲 乙 2.讨论分析: (1)甲图片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师生归纳: 4.典例分析: 例题: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生形变,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对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D 2.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 排球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俗话说“以卵击石”,用来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作用力的大小。 答案:等于 4.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 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压弹簧,弹簧变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