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中国天眼”是全球已建成的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读中国天眼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 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
C.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 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
2.该地区喀斯特地貌( )
A.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
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石柱
C.沉积作用形成的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钟乳
D.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
(2022高一上·邢台期中)恐龙探海景观(下左图)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形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右图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左图中示意“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右图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海浪沉积和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和海浪沉积
C.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D.海浪侵蚀和风力沉积
(2022高一上·南阳期中)抛物线状沙丘是常年在单向风或近似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沙角指向上风向,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6.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2022高一上·平凉期中)读“蘑菇沙漠”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8.“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科学家自制了一种集沙仪器,通过收集大风中的沙粒来研究风沙流情况。图1是沙丘中集沙仪的安置位置示意图,图2是集沙仪剖面示意图(①~⑩为收集砂粒的管子)。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沙丘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水共同侵蚀 D.风、水共同沉积
10.管子内沙粒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⑨ D.⑩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题。
1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12.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1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15.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天津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分布在 。简述其形成过程 。
(2)河流在山区里河谷常呈 型。为什么?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17.(2020高一上·太原期中)下图是我国毛乌素沙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毛乌素沙漠的地貌景观特征并指出其形成的气候条件。
(2)新月形沙丘是毛乌素沙漠的常见地表景观。请绘图说明该区域沙丘的主要特点并注明主导风向。
(3)近年来,榆林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推测当地防治风沙危害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18.(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 心线)。读图后回答: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判断其地形是 , 河流是 游河段。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的分布特点是 ,这是因为 岸受侵蚀,水较 。
(3)A 湖从形状上看,称为 湖。研究小组认为A 湖是一段旧河道,河曲经流水 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 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 灾害, 原因是 , 治理的措施通常有 、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本题考查“中国天眼”选址的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主要用于天文观测,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多天坑、溶洞,地表水容易下渗,A错。此处位于贵州省,多阴雨天气,大气能见度不是很好,B错。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C对。该处人烟稀少,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D错。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特征。该地区降水集中,地形崎岖,易形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溶蚀作用形成的锥状耸立的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B错。沉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石钟乳是自上而下地生长,C错。有可溶性岩石分布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广布,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D对。故答案为:D。
【答案】3.A
4.A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一、沙丘是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是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河冲积平原或沿海平原的多沙地区,当风力盛行时,可以将沙搬远,就近堆积成为沙丘。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陡峭。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二、海岸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1、海岸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 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2、海岸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涟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3.读图根据所学,图中显示的海岸地貌,①是海蚀崖,②是海蚀洞穴,③是海滩,④是海蚀柱。图中“恐龙探海”景观属于海蚀拱桥,当它进一步演化,应该是拱桥桥面受长期风化会坍塌掉落,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海蚀崖,即右图的①,A正确。故答案为:A。
4.由于海坛岛③处分布有较多沙丘,因此可能是当地岩石风化后变成碎屑物质,进而形成沙粒物质,这样在海浪和风的作用下,经过搬运沉积最后形成③地沙丘。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答案】5.B
6.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垄和金字塔形沙丘等。抛物线状沙丘即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其表现形态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两个翼角指向迎风方向,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
5.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抛物线形沙丘的两角指向上风方向,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正确。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6.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脊线前方,背风堆积为主。甲丁在迎风面,侵蚀为主;A、B、C选项错。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7.A
8.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C错误;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锥,D错误。故答案为:A。
8.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平原地区的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9.B
10.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9.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携带沙粒向前搬运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其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而非风力侵蚀,B正确,A错。与流水作用关系不大,CD错。故答案为:B。
10.大风搬运沙粒的过程中,靠近近地面的地区沙粒搬运量更多,①~⑩收集管中,①更易收集靠近近地面的沙粒,管子内沙粒储量最多,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新月沙丘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11.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为:B。
12.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润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B
15.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
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 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织金县的织金洞和铜仁的九龙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13.读景观图可知,图示景观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山环水绕,峰岭秀丽,是桂林山水景观,B正确,故答案为:B。
14.桂林山水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是石灰岩地貌典型的分布区,该景观的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故答案为:B。
15.桂林山水是可溶性岩石,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水反应,被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冲积扇;流水堆积;河流出山口;河流挟带泥沙从山区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
(2)V字;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3)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河流进入下游和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降低,挟带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图中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2)河流在山区里,因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谷常呈“V”型。(3)河流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点评】冲(洪)积扇(山前):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呈扇形或半锥体状;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三角洲(河口):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多呈三角形,沉积物颗粒较细。
17.【答案】(1)景观特征:风成地貌(风积地貌)为主,多沙丘、(沙丘链和)沙垄等。气候条件:干旱、风力强劲。
(2)示意图略。风向偏(西)北风:沙丘两翼延伸方向与风向(偏西风)一致或迎风坡缓与背风坡陡。
(3)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设置屏障、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粗糙度,以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和固沙目的。(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题目可知,该地为毛乌素沙漠,位于大陆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水汽的影响比较小,气候干旱少雨,典型的风积地貌。风中携带的物质沉积后形成沙丘等。风积地貌多存在于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摩擦力小,风力较大。
(2)由材料可知,新月形沙丘是典型的风积地貌,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且沙丘两翼的延伸方向为主导风的下风向。当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故沙丘的西北方向为迎风坡,西北坡较平缓,东南方向为背风坡,较陡峭。
(3)防治风沙灾害的主要目的是阻沙固沙。可采用石方格、草方格和设立沙障增加地表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风对地表的吹蚀。还可以退耕还林还草,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点评】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18.【答案】(1)平原;(中)下
(2)偏向河流的凹岸;凹;深
(3)牛轭;侧(或旁)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河段弯曲度较大,由此可判断其地形是平原,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段。
(2)由图可知,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偏向河流的凹岸,因为在河道弯曲处,河水由于离心力,总是侵蚀凹岸,故凹岸水较深,利于航行。
(3)A湖从形态上,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河流在流经弯道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不断侵蚀凹岸,河曲经流水的侧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河流汛期时,曲流段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河水易漫出河道,发生洪涝灾害,故应及时加固河堤,或者人工裁弯取直。
故答案为:(1)平原;(中)下。(2)偏向河流的凹岸;凹;深。(3)牛轭;侧(或旁)。(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点评】(1)河流上游海拔落差大,多发育形成河谷地貌;河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形变缓,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沙洲等;河流入海口常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口在流经弯曲河道时,总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利于通行和建港。
(3)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4)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河流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下游修建水利设施、设置泄洪区,清淤,退耕还湖还湿地,开挖入海通道等。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中国天眼”是全球已建成的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读中国天眼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 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
C.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 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
2.该地区喀斯特地貌( )
A.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
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石柱
C.沉积作用形成的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钟乳
D.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
【答案】1.C
2.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本题考查“中国天眼”选址的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主要用于天文观测,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多天坑、溶洞,地表水容易下渗,A错。此处位于贵州省,多阴雨天气,大气能见度不是很好,B错。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C对。该处人烟稀少,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D错。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特征。该地区降水集中,地形崎岖,易形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溶蚀作用形成的锥状耸立的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B错。沉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石钟乳是自上而下地生长,C错。有可溶性岩石分布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广布,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D对。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邢台期中)恐龙探海景观(下左图)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形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右图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左图中示意“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右图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海浪沉积和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和海浪沉积
C.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D.海浪侵蚀和风力沉积
【答案】3.A
4.A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一、沙丘是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是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河冲积平原或沿海平原的多沙地区,当风力盛行时,可以将沙搬远,就近堆积成为沙丘。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陡峭。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二、海岸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1、海岸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 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2、海岸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涟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3.读图根据所学,图中显示的海岸地貌,①是海蚀崖,②是海蚀洞穴,③是海滩,④是海蚀柱。图中“恐龙探海”景观属于海蚀拱桥,当它进一步演化,应该是拱桥桥面受长期风化会坍塌掉落,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海蚀崖,即右图的①,A正确。故答案为:A。
4.由于海坛岛③处分布有较多沙丘,因此可能是当地岩石风化后变成碎屑物质,进而形成沙粒物质,这样在海浪和风的作用下,经过搬运沉积最后形成③地沙丘。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上·南阳期中)抛物线状沙丘是常年在单向风或近似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沙角指向上风向,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6.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答案】5.B
6.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垄和金字塔形沙丘等。抛物线状沙丘即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其表现形态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两个翼角指向迎风方向,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
5.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抛物线形沙丘的两角指向上风方向,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正确。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6.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脊线前方,背风堆积为主。甲丁在迎风面,侵蚀为主;A、B、C选项错。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平凉期中)读“蘑菇沙漠”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8.“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答案】7.A
8.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C错误;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锥,D错误。故答案为:A。
8.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平原地区的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科学家自制了一种集沙仪器,通过收集大风中的沙粒来研究风沙流情况。图1是沙丘中集沙仪的安置位置示意图,图2是集沙仪剖面示意图(①~⑩为收集砂粒的管子)。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沙丘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水共同侵蚀 D.风、水共同沉积
10.管子内沙粒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⑨ D.⑩
【答案】9.B
10.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9.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携带沙粒向前搬运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其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而非风力侵蚀,B正确,A错。与流水作用关系不大,CD错。故答案为:B。
10.大风搬运沙粒的过程中,靠近近地面的地区沙粒搬运量更多,①~⑩收集管中,①更易收集靠近近地面的沙粒,管子内沙粒储量最多,A正确。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题。
1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12.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11.B
12.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新月沙丘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11.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为:B。
12.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润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1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15.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答案】13.B
14.B
15.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
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 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织金县的织金洞和铜仁的九龙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13.读景观图可知,图示景观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山环水绕,峰岭秀丽,是桂林山水景观,B正确,故答案为:B。
14.桂林山水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是石灰岩地貌典型的分布区,该景观的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故答案为:B。
15.桂林山水是可溶性岩石,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水反应,被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天津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分布在 。简述其形成过程 。
(2)河流在山区里河谷常呈 型。为什么?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答案】(1)冲积扇;流水堆积;河流出山口;河流挟带泥沙从山区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
(2)V字;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3)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河流进入下游和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降低,挟带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图中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2)河流在山区里,因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谷常呈“V”型。(3)河流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点评】冲(洪)积扇(山前):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呈扇形或半锥体状;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三角洲(河口):地形平坦,河汊纵横交错;多呈三角形,沉积物颗粒较细。
17.(2020高一上·太原期中)下图是我国毛乌素沙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毛乌素沙漠的地貌景观特征并指出其形成的气候条件。
(2)新月形沙丘是毛乌素沙漠的常见地表景观。请绘图说明该区域沙丘的主要特点并注明主导风向。
(3)近年来,榆林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推测当地防治风沙危害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景观特征:风成地貌(风积地貌)为主,多沙丘、(沙丘链和)沙垄等。气候条件:干旱、风力强劲。
(2)示意图略。风向偏(西)北风:沙丘两翼延伸方向与风向(偏西风)一致或迎风坡缓与背风坡陡。
(3)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设置屏障、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粗糙度,以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和固沙目的。(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题目可知,该地为毛乌素沙漠,位于大陆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水汽的影响比较小,气候干旱少雨,典型的风积地貌。风中携带的物质沉积后形成沙丘等。风积地貌多存在于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摩擦力小,风力较大。
(2)由材料可知,新月形沙丘是典型的风积地貌,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且沙丘两翼的延伸方向为主导风的下风向。当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故沙丘的西北方向为迎风坡,西北坡较平缓,东南方向为背风坡,较陡峭。
(3)防治风沙灾害的主要目的是阻沙固沙。可采用石方格、草方格和设立沙障增加地表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风对地表的吹蚀。还可以退耕还林还草,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点评】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18.(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 心线)。读图后回答: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判断其地形是 , 河流是 游河段。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的分布特点是 ,这是因为 岸受侵蚀,水较 。
(3)A 湖从形状上看,称为 湖。研究小组认为A 湖是一段旧河道,河曲经流水 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 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 灾害, 原因是 , 治理的措施通常有 、 。
【答案】(1)平原;(中)下
(2)偏向河流的凹岸;凹;深
(3)牛轭;侧(或旁)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河段弯曲度较大,由此可判断其地形是平原,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段。
(2)由图可知,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道处偏向河流的凹岸,因为在河道弯曲处,河水由于离心力,总是侵蚀凹岸,故凹岸水较深,利于航行。
(3)A湖从形态上,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河流在流经弯道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不断侵蚀凹岸,河曲经流水的侧蚀作用,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成湖。
(4)河流汛期时,曲流段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河水易漫出河道,发生洪涝灾害,故应及时加固河堤,或者人工裁弯取直。
故答案为:(1)平原;(中)下。(2)偏向河流的凹岸;凹;深。(3)牛轭;侧(或旁)。(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点评】(1)河流上游海拔落差大,多发育形成河谷地貌;河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形变缓,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沙洲等;河流入海口常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口在流经弯曲河道时,总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利于通行和建港。
(3)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4)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河流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下游修建水利设施、设置泄洪区,清淤,退耕还湖还湿地,开挖入海通道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