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枣》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3: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研读《枣儿》戏剧,感悟枣韵深情 ——《枣儿》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理清情节,概括剧本内容,把握矛盾冲突。
2.理解“枣儿”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主旨。
3联系留守儿童生活实际,学会体谅父母打工生活的艰辛,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矛盾冲突,理解“枣儿”象征意义,挖掘作品主旨。
2、联系留守儿童生活实际,学会体谅父母打工生活的艰辛,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三、教材分析
《枣儿》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剧本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怀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四、学情分析
“枣儿”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矛盾冲突、感受“枣儿”的象征意义来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意蕴。湘西两林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因生计所迫外出打工,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感触,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过程
(一)倾听《枣儿》童谣,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视频朗读“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1、这首童谣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父母疼爱子女的温馨和谐的生活场景。
师:这个场景融入进了一种甜蜜的食物中,是什么?
生:“枣儿”!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枣儿》这部戏剧。
(二)讲述《枣儿》故事,概括文章内容
剧本围绕什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剧本围绕“枣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表演《枣儿》戏剧,感受人物形象
1、提问: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请大家自选情节,分角色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四)精读《枣儿》剧本,把握矛盾冲突
1、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那么《枣儿》这出戏剧,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矛盾的双方和焦点各是什么?(六人小组讨论)
(1)老人的等待,儿子的不归;
(2)男孩的期盼,父亲的冷落;
(3)男孩的“走”,老人的“留”;
(五)再读《枣儿》童谣,理解文章主旨
1、全班齐读《枣儿》童谣。
2、《枣儿》童谣首尾呼应,思考一下文中的“枣儿”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六)播放《枣儿》视频,体会枣韵深情
1、播放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视频。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有什么想要说的话?(学生畅所欲言)
3、展示父母为生计所迫离开的原因,表现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引导孩子坚强自立。
【心灵寄语】
“自立自强,方能悦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愿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自立自强的追梦少年!
(七)作业设计
请以写信、发语音、视频聊天的形式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和爱。
教学反思
1、以演促读,创设契合情境。以学生当堂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理解作品主题,这才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读是表演的基础,读能深入揣摩剧本台词。以演促读,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人物与主题。
2、戏剧文体,把握矛盾冲突。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品格。本节课在拓展延伸环节插入了谈论留守儿童的视频,让语文课堂贴近两林学校学生真实生活,践行“大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因生计所迫外出打工的无奈,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
此外,本节课也有不少遗憾,如每个环节处过渡性语言需要打磨,对象征手法的考点要再明确凸显,学生交流感受的时间还可以延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