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2 11: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
【知识速递】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________及地貌。
2.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________
(1)实现途径:水循环、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_____、相互制约和相互______的整体。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新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__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特点 变化性 统一性
内容 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_______的结果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的
意义 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________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连锁变化
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________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________。
【重难扩展练】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关系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一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一气候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当地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气候与水文 气候一水文 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地区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
水文一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一生物 赤道附近的热带植物和动物耐热,而亚寒带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耐寒
生物一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气候要湿润得多
气候与土壤 气候一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土壤一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一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的
水文一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一生物 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一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轻侵蚀的 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一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中
生物一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生物一土壤 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一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
【练1】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如图示意某谷地0~10厘米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谷地位于( )
A.岷江谷地 B.怒江谷地 C.永定河谷地 D.伊犁河谷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沼泽植被淋溶强,有机碳含量低 B.高山草甸海拔高,有机碳积累多
C.随海拔的升高,有机碳含量增高 D.土壤有机碳增加,加剧气候变暖
【习题演练】
复活草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力量。复活草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看上去已枯死,但它将茎回卷成球,牢牢锁住体内珍贵的最后一滴水,即使丧失自身98%的水分,仍能顽强生存数十年。如图为复活草的原生环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复活草的原生环境是( )
A.终年干旱的沙漠地带 B.干湿季分明的草原区
C.垂直结构丰富的森林 D.淤泥深厚的沿海潮间带
2.复活草由“假死”到“复活”的过程中,主导的因素是( )
A.风力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锐齿栎林作为秦岭山地森林群落主要构谱成分之一,在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和森林植被资源中具有重要位置。2012年3~4月,陕西省宁东林业局在沙沟林场选取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基本相同的地段,设置12块锐齿栎林研究固定样地,按照0%、5%、10%、15%、20%和25%分别进行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点伐去部分林木)处理,并长期观测研究。下表为秦岭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锐齿栎林的生长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3.间伐促进树木生长的原因有( )
①改善了光照与水分条件
②促进树下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
③扩大了单棵树木生长空间
④减少蒸腾作用对地下水的消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高间伐强度对森林总蓄积量促进作用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蒸发量大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有机质减少 D.树木株数减少
研究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随后又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下图是古人类迁徙路线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东非自然景观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因是( )
A.位于背风坡,降雨少 B.受暖流影响,迎风坡降水多
C.地势较高,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D.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6.人类从东非迁徙到西欧地区沿途依次经过了(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的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下表为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土壤深度(cm) 土壤有机碳含量(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7.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 )
A.先增后减 B.总体递增 C.保持稳定 D.总体减少
8.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量 D.成土母质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岛屿,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多港湾。下图为“几内亚岛简图”,下表为“甲城市气温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7.1 27.5 27.2 26.9 25.3 25.4 24.8 24.9 25.3 26.6 27.0 27.3
(1)简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
(2)说明甲城市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地貌和水文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知识速递】
一、
1.岩石
2.基础 (1)生物 岩石圈 (2)渗透 联系
二、
有机物 光合作用 自我调节 保持性质稳定 差异
三、
物质交换 统一 阶段性
四、
1.物质迁移 能量
2.快速
3.放大 快
【重难扩展练】
【练1】1.答案:D
解析:该地自然带谱中存在荒漠草原及草甸草原,故该地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永定河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存在荒漠草原及草甸草原;伊犁河谷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基础自然带为荒漠草原。
2.答案:B
解析:沼泽水分较多,植被淋溶性弱;高山草甸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慢,有机碳积累多;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波动变化;有机碳的增加能够固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气候变暖。
【习题演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复活草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看上去已枯死,但它将茎回卷成球,牢牢锁住体内珍贵的最后一滴水,即使丧失自身98%的水分,仍能顽强生存数十年”可知,复活草能够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其原生环境应为终年干旱的沙漠地带,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复活草“假死”是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当水分条件改善后,又可以“复活”,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间伐后树木增长量均比未间伐时大,主要是因为间伐后树木稀疏,光照增加,土壤和水分更充分,改善了树木的生长环境,使树木生长更快。①③正确,树下杂草生长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不是为了促进树下杂草生长;减少蒸腾作用对地下水的消耗不是主要原因,②④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由于间伐强度较大,砍伐树木多,树木数量少,树木株数减少,因此总增长量少,D正确。地面蒸发量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质减少不是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东非出现热带草原带而不是热带雨林带的原因是地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洋流无关,C正确,BD错误。此处主要受信风带影响,信风带多为东风,此处并非背风坡,A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从东非到西欧地区,由南向北,依次经过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其地带性植被依次经过了热带草原带一热带荒漠带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
7.答案:D
解析:读表可知,高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深度为0~10cm、10~20cm、20~4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4.80g/kg、11.93g/kg、8.25g/kg,低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深度为0~10cm、10~20cm、20~4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0.35g/kg、8.23g/kg、6.44g/kg。由此可知,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深度增加总体减少。
8.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土壤深度,高草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的。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的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的,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表中的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相似,故这些条件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9.答案:(1)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海岸线曲折,沼泽广布。
(2)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热量充足;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年变幅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近海,气温受海洋调节明显。
(3)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
解析:(1)分析地形特点时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来分析。该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相互挤压,地壳抬升显著,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使岛上山地高原广布,由于中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使得地势中间高,南北低:由于岛上多火山地震,使得海岸线曲折: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在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易导致洼地积水,沼泽广布。
(2)读甲城市气温资料可知,甲地气温常年月均温在24-27度,说明气温较高,而年较差较小。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变化越小,该地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且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纬度低是其气候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3)由于河口处地势低平,位于海湾内,海水的侵蚀作用弱,在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地貌。乙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增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