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历史的回顾: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二战风云南京大屠杀二战风云二战(西西里登陆)二战法西斯监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右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展厅右图:上饶集中营的铁丝站笼(刑具)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盟军登陆抢占海滩诺曼底登陆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抗战胜利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一个侵华日本老兵的忏悔。蜡 烛西蒙诺夫战地通讯写作背景 德国希特勒想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实施“永远消灭波兰”的计划,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等国也参与了战争。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通讯的特点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一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二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节描写,还往往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三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西蒙诺夫简介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9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西蒙诺夫
1915-1979 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
qǐqì kē yēyǎo jū gōng认识多音字削xiāo 削去xuē 剥削间jiān 间距jiàn 间歇揣chuāi 揣在怀里 chu?i 揣测 chuài 挣揣迫 p?i 迫击炮 pò 迫不及待堡 b?o 碉堡 pù 十里堡词语积累烧 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 巍 巍:肃 穆:永垂不朽:瓦 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拂 晓:天快亮的时候。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分别说出四个部分的记叙要素。一、偷袭。(1段~7段)二、老妇人冒险埋葬红军战士。(8段~31段)三、红军找寻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墓,老妇人 再次送来喜烛点上。(32段~42段)四、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43段-44段)
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整体感知: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整体感知: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整体感知: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整体感知: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不厌其烦的反复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炮 火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
蜡烛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有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1、是珍贵的结婚“喜烛”。
2、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老妇人及 南斯拉夫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最珍贵的感情和慈母般的爱。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黑 围 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黑围巾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爬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所有动作包含了对烈士的敬意,表达了她对红军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十分感人。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先到老夫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险的精神 。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课后练习: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二、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B 、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
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你能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来想象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吗?三、“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鞠一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你能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来想象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吗?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鞠一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小 结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3、细节的描写——蜡烛。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祈祷:和平、光明……小 结1、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的刻画——3、细节的描写——4、感情的基调—— 5、主题——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动作描写。蜡烛。“敬爱”与“哀痛”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
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