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课】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课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轻松备课】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课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2 11: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复 习 课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要 点 回 顾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__________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____中传得最快,__________中最慢(软木除外),我们听到的声音绝大多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常温(15℃)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振动
振动
介质
真空

固体
气体
空气
340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______,音调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______;频率越低,音调______。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振幅越大,响度______。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_______,响度越大。
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高低
频率
越高
越低
振幅
越大
越近
音色
材料
结构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人们以______(符号为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______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__________处减弱(如禁止鸣笛、消声器);②在__________中减弱(如植树造林、隔音墙、关窗户);③在__________处减弱(如捂耳朵、戴耳塞)。
四、超声与次声
1.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__到___________。高于_________的声音叫超声,低于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
2.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和_______,例如利用声呐判断鱼群位置、利用B超诊断病人病情、敲铁轨听声音、倒车雷达等都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否则易引起雪崩、超声波碎石和超声波清洗等都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分贝
dB
声源处
传播过程
人耳
20Hz
20000Hz
20000Hz
20Hz
信息
能量
信息
能量
0dB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结合图示可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由于振动发声,右边音叉振动激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空气振动(声波)引起左边音叉的振动,音叉振动使得小球不断跳动。
【答案】(1)空气可以传声;(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声体在振动;(4)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任选两个即可)。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抓住以下几点:
跟踪练习1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B
本章热点题型
例2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
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内空气大量抽出,玻璃
罩内就越接近真空状态,此时,小电铃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____________。
(3)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
越少,铃声逐渐变小;
(2)随着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内空气大量抽出,玻璃罩内就越接近真空状态,此时,小电铃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由此我们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3)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1)减小;(2)真空不能传声;(3)介质。
跟踪练习2 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鼓声、号子声的
A
二、声音的特性
例3 下图分别用来演示声音的三种特征,其中①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_,②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__,③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三特性的区分。①由于二胡和琵琶发声物体的材料不同,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③用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鼓面上纸屑跳起的高度就不同。
【答案】音色;音调;响度;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按以下思路进行:
跟踪练习3 我们通过声音能区分不同的人,主要是依据说话人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A
三、噪声的控制
例4 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属于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A选项符合题意;城市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B选项符合题意;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就是从人耳处减弱的,不让或少让声音传入人耳,C选项符合题意;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检测噪声大小的程度,并不能减小噪声,D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BC
跟踪练习4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AD
四、超声与次声
例5 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使用过程中,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此外,医生还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体内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
【解析】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而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答案】传递信息 响度 能量
跟踪练习5 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呐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检 D.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
BC
五、声的波形图像
例6 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解析】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故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B
跟踪练习6 当声音的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如图1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
B振动的波形,其中__________波形的音调高;
在图2中的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
知:图__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
图1
图2


甲 乙
六、创新设计实验
例7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及实验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要有可行性,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方法一: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表.
实验步骤:把小闹表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里,听小闹钟的声音.用橡皮塞塞住广口瓶的瓶口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结论:瓶内空气和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态也能传声.
方法二: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长条桌上用力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跟踪练习7 如图所示,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欣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大军却提出是他们发出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解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要判断谁说的正确,就要做两个实验:①在鱼看不到的地方发出声音。②不发出声音而在鱼缸边做出动作。试一试哪种方式能吓跑了鱼。
【答案】实验方案:①在鱼儿看不到地方发出声音,根据鱼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声音吓跑了鱼;②在鱼缸边,不发出声音,而作出动作,根据鱼儿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动作吓跑了鱼。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