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8: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时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新 课 导 入
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 、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 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著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 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诗词。
走 近 作 家
1934年,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他诗兴大发,长征结束,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 作 背 景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了 解 长 征
氵+度=渡
识 字 方 法
熟字加偏旁
谜面:酒席散尽又重逢
谜底:渡
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写 字 指 导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法律 律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彳”旁要小,右部注意笔画的舒展。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山崖 悬崖
这个悬崖上长着一颗青松松。
“山” 要写得小,下部要舒展大方。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渡河 摆渡
我们骑着马渡河。
“氵” 要写得小而饱满,“度”要写的小巧而舒展。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求索
吾将上下而求索!
“糸”要写得小而不宜大。
五岭:
逶迤:
乌蒙:
走泥丸: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像小泥丸一样的滚动。
字 词 梳 理
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 导 朗 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自 读 提 示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的险峻,乌蒙山的高耸,金沙江的天险,大渡河的险恶,岷山千里雪。
整 体 感 知
品 读 感 悟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不过像从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品 读 感 悟
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2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3到7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8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1.将下列诗句断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欢悦。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腾跃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卢定桥 喜踏岷山雪;
课 堂 总 结
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红军英勇战斗的图画。
背诵并默写这诗。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