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将相和
第二课时
课文讲述了哪三个故事
渑池会面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复 习 导 入
“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一)学习第1部分:(1~9)自然段
品 读 感 悟
当赵王接到秦王的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后,为什么会“非常着急”?
因为赵王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这无价之宝骗到手。
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赵王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占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赵王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品 读 感 悟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说明蔺相如在说话之前进行了很慎重的思考,可以看出他的沉稳和镇定。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很棘手,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品 读 感 悟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什么描写?
神态、语言描写。
从“撞”字看到了什么?
一个“撞”字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可见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品 读 感 悟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是在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他也是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白白落到秦王手里。
品 读 感 悟
第8自然段: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
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品 读 感 悟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客客气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蔺相如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心的。这也从侧面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秦王的虚伪。
品 读 感 悟
(二)学习第二部分(10~14)自然段
说一说“渑池会面 ”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秦王让赵王鼓瑟
经过:相如逼秦王击缶
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
品 读 感 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看出秦王很强势。对于赵国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敢生气,敢义正言辞地再三拒绝,是因为他的国力强盛,不怕得罪赵国。
看出蔺相如态度非常强硬,如果秦王再不答应,他就要跟秦王拼命。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
品 读 感 悟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廉颇也有很大的功劳,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做铺垫。
品 读 感 悟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
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
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
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品 读 感 悟
(三)学习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
说一说“负荆请罪 ”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
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
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
品 读 感 悟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说明廉颇对靠嘴皮子上位的蔺相如很不服气,甚至有点瞧不起他。
不服
不满
品 读 感 悟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说明几层意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品 读 感 悟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意味着廉颇放下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可见,他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品 读 感 悟
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内容上看,“完璧归赵”是“渑池会面”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才有了渑池会面时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而且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蔺相如立下奇功,职位比廉颇高,从而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这才有了“负荆请罪”。
品 读 感 悟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廉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品 读 感 悟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品 读 感 悟
知 识 拓 展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
阅读
知 识 拓 展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阅读
课 堂 练 习
做一做
1.比一比,再组词。
议( ) 怯( ) 抄( )
仪( ) 法( ) 炒( )
议论
礼仪
胆怯
方法
抄写
炒菜
做一做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故事 ( )的日期
( )的典礼 ( )的音乐
美好
约会
隆重
轻快
课 堂 练 习
课 堂 总 结
通过本课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也要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课后阅读《史记》,把动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