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课时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新 课 导 入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走 进 作 者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5.朗读时,注意语调的舒缓,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字 词 梳 理
字 词 梳 理
缘、 降、 骚、 逊、 输
yuán jiáng sāo xùn shū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缘
缘分
降
骚客
字 词 梳 理
骚
降临
逊
谦逊
输
运输
识 字 方 法
谜语识字
谜底:缘
一头肥猪 站在下面
两钩扣住 左丝相牵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字 词 梳 理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字 词 梳 理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
侧
逊
输
庐
须
阁
峰
降
缘
费
题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庐
写一写
下面被包围的是“户”,不是“卢”。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 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字 词 梳 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 解 词 语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因为。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理 解 诗 意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指 导 朗 读
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龙虎山
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抓住什
品 读 感 悟
学习《雪梅》
学 习 新 课
在雪中,梅花独自绽放。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雪梅》。
新 课 导 入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自号梅坡,诗风平易。擅长写植物,喜欢咏 花,极其喜欢梅花。
主要作品:《 雪梅》 《 春游 》《柳絮 》《茉莉》 等。
走 进 作 者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写 作 背 景
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理 解 词 语
服输
诗人。
同搁,放下。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不及,比不上。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理 解 诗 意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指 导 朗 读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品 读 感 悟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品 读 感 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赏析诗中“费”字的妙处。
“费”指煞费心思。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品 读 感 悟
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品 读 感 悟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品 读 感 悟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逊”字的妙处。
“逊”,逊色、差一点。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赏析:“输”字的妙处。
“输”,这里指“差”。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品 读 感 悟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品 读 感 悟
概括诗歌的主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拓 展 阅 读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暮江吟(yín jīn) 只缘 (yán yuán)
骚(sāo zāo) 人 逊(sūn xùn) 色
阁(gé gē) 笔 输(sū shū) 赢
√
√
√
√
√
√
课 堂 练 习
做一做
二、辨字组词。
墓( ) 逊( )
暮( ) 孙( )
费( ) 峰( )
沸( ) 锋( )
墓地
暮色
逊色
子孙
费事
沸腾
山峰
锋利
课 堂 练 习
做一做
三 、填空。
1.“题西林壁”中的“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诗人游庐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题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课 堂 练 习
做一做
板 书 设 计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写景 侧看 成峰 变化莫测
远近高低 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不识 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 此山中
板 书 设 计
雪梅
梅雪争春
起因 难分高下
搁笔评章 雪与梅相得益彰
梅逊雪三分白
结果 各有所长
雪输梅一段香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课 堂 总 结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诵读默写这两首诗词。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