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课时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复 习 导 入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 、特点 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品 读 感 悟
阅读第一部分,小组交流、讨论
(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
(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品 读 感 悟
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多而盛。
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品 读 感 悟
猜测一下爬山虎还会爬到哪里?
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墙壁、花盆、岩石、屋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又多又密
美
绿
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从第3、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位置
样子
颜色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品 读 感 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比喻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比较句子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品 读 感 悟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品 读 感 悟
用词恰当
细致观察
体会到叶圣陶爷爷连续观察。
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会到什么?
品 读 感 悟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爬山虎的脚和墙之间有什么关系?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品 读 感 悟
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依赖关系。
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品 读 感 悟
首尾照应关系。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 读 感 悟
概括课文的主题
品 读 感 悟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知 识 拓 展
牵牛花
叶圣陶
①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③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阅读
知 识 拓 展
④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⑤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阅读
知 识 拓 展
⑥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⑦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原载《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
阅读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触:A.接触;碰;撞 B.触动;感动
1.看了《西游记》,我感触很深。( )
2.他不小心触了电。( )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B
A
A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改写成比喻句)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改为反问句)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难道还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吗?
板 书 设 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位置 样子 颜色
脚 怎么爬 触 巴 拉 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变化
触着墙的 牢固
课 堂 总 结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后阅读叶圣陶的其他文学作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