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定远乡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定远乡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11:30:42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定远乡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考古学者曾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元谋人(  )
A.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B.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 D.已经学会原始农耕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元谋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排除B;
元谋人使用的是天然火,排除C;
元谋人处在原始社会早期,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根据题干关键词“ 粗糙的石器 ”“ 炭屑和烧骨 ”能够说明元谋人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并使用火。
2.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现于云南元谋县 B.使用磨制石器
C.会缝制衣服 D.具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知道人工取火,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会缝制衣服;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符合题意;
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排除A;
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不是打制石器,排除B;
山顶洞人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对基础知识有熟练的掌握。
3.某班同学举行题为“想象北京原始居民的一天”的分组讨论活动。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历史考古发现的是(  )
①清晨,青壮男子走出山洞去森林中捕猎野兽
②上午,留在山洞中的老人们专心致志地制作彩陶
③下午,妇女们到离水源不远的地方,用耒耜种植水稻和蔬菜
④夜幕降临,人们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的生存方式之一是狩猎,青壮男子走出山洞去森林中捕猎野兽体现的是狩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所以人们可以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
彩陶、耒耜、种植水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②③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特征,总结共同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4.有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 有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到天然火的运用,排除A;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5.从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下列物品中,能得到的确切的历史信息是(  )
A.他们懂得人工取火 B.他们都戴项链
C.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他们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C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
他们都戴项链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山顶洞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山顶洞人已经具有爱美意识,能够制作简单的装饰品即可作答。
6.半坡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之处体现在(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开始饲养家畜
③能够建造房屋
④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人开始饲养家畜,北京人以狩猎为生;半坡人能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半坡人熟练掌握制陶技术,会制造彩陶,北京人不会制造陶器,因此①②③④都是半坡人比北京人的进步。D符合题意;
ABC不全面,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和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半坡人和北京人所处的时期,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及特征即可作答。
7.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事迹与炎帝的传说无关的是(  )
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
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建造宫室是传说中黄帝的发明,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C符合题意;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是炎帝的事迹,排除A;
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是炎帝的事迹,排除B;
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是炎帝的事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炎帝和黄帝传说中的事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大禹因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从他的治水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精神有(  )
①创新
②不屈不挠
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④无私奉献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不再采用堵塞的办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这体现的是创新,他坚持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不屈不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
ABC表述不全面,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9.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课上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属于群居生活的直立人,B符合题意;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
山顶洞人属于智人,排除C;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近郊半坡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北京人。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图片信息,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征即可作答。
10.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共同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
①他们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他们都会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③他们的房屋建造样式都是干栏式
④他们都会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处在新石器时代,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会从事农业生产。①④正确,C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制造黑陶,半坡人制造彩陶;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②③错误。排除含②③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对比归纳即可作答。
11.(2022七上·潮安月考)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170万年
C.约70万~20万年 D.约7000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约三四百万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1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由此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会饲养家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可知,北京人会制造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①③正确,C符合题意;
北京人未从事原始农业,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也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A.170万年 B.20万年 C.3万年 D.6 000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 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排除B;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 排除C;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14.“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我国的农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对此话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
B.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阪泉之战
C.“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D.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等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平定量尤乱”有关的战役是琢鹿战役,不是阪泉之战,B符合题意;
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排除A;
联合炎帝起来打败了蚩尤,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巢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令伦制作了乐器。"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排除C;
黄帝即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在琢鹿战役中,黄帝创造指南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传说中黄帝的基本事迹即可作答。
16.考古学家发现我国早期人类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比如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远古时期猛兽多 D.早期人类不会种植粮食作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生活环境险恶,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工具非常简陋,经常吃不饱,猛兽严重威胁北京人的安全,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我国早期人类过群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B符合题意;
自然环境恶劣是客观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
远古时期猛兽多是直接原因,排除C;
早期人类不会种植粮食作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掌握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的生存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这里”指的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 ”可知,这是指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C符合题意;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未过上定居的生活,排除A;
元谋人处在原始社会社会早期,没有房屋,排除B;
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原始农耕生活是考查的重大,需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大禹对治水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对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他继承尧的位置,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
D.他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是,相传尧死后,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品格高尚的舜来做他的继承人,舜死后让位于治水有功劳的禹,B符合题意;
大禹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表述正确,排除A;
大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表述正确,排除C;
大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表述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与禹有关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9.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  )
A.传说是不可信的 B.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C.传说中有些资料是可信的 D.传说太夸张,应该完全否定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传说是不可信的 ,不符合题意;
B. 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传说中的事情得到了验证,这说明传说中有些资料是可信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传说太夸张,应该完全否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0.下列考古图片发现见证了我国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据此,可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  )
①开始用火
②出现农作物的种植
③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④出现家畜饲养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一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水稻种子,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成为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图二为猪纹陶钵,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可知这两幅图片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②④,D符合题意;
云南元谋人就知道用火,①开始用火,与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不符,③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河姆渡文化的两幅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则居民。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图,本部分共4题,共50分。
21.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石块不是普通的石块,这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请分析石器和石块之间的区别。
(2)图b是哪个地方的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a、图b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3)图a到图b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图c和图d分别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两种房屋在结构上各自有什么优点?
(5)除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外,图c、图d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什么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区别: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地方:河姆渡。方法:图 a 打制;图 b 磨制。
(3)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地区和结构: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 d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干栏式房屋可通风 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 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主要原因: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石器与石块的区别。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a可知,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石器的制作。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b可知,图片b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方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a打制,图b磨制。
(3)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a到图b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d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故答案为:
(1)区别: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地方:河姆渡。方法:图 a 打制;图 b 磨制。
(3)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地区和结构: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 d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干栏式房屋可通风 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 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主要原因: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与石块的区别,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石器的制作,生产工具的变化,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 然后陆续发现洞穴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 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这些遗物、遗迹说明:他 们已经能使用并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 驱赶野兽。
材料二: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和乐器琴瑟……相传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 8 000 —6 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根据材料一,分析火对远古人类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用途:火能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2)关系:远古传说中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有些是真实 的历史, 并已被考古发掘证实。
(3)重要依据:考古发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火的用途。材料一中认为火对远古人类的用途有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本题考查传说与史实的关系。材料二说明了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3)本题考查史前历史的依据。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
(1)用途:火能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2)关系:远古传说中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有些是真实 的历史, 并已被考古发掘证实。
(3)重要依据: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火的用途、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史前历史的依据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 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门齿化石,还有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晰,并且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韩非子》
材料三:“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韩非子》
(1)说出材料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名称,并从材料中找出远古人类已经会使用火的证据。
(2)在材料二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哪种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名称:元谋人。证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2)群居生活。
(3)重大变化:当时的原始居民己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元谋人。根据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门齿,还有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并且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谋人。依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2)本题考查北京人。根据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数量比禽兽数量少,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禽兽虫蛇,无法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此,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生活,依靠群体的力量战胜大自然。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三“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可知,介绍了燧人取火的故事,这说明了此时,我国的远古居民已经开始人工取火。目前已知的最早学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因此,人工取火是从山顶洞人时代开始。
故答案为:
(1)名称:元谋人。证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2)群居生活。
(3)重大变化:当时的原始居民己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原始人类生活的变化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 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 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 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 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两次大的战役以及交战装方。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战争?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首领根据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传位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对战炎帝。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对战蛊尤部落。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 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远古居民发展到氏族,出现农耕文明,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 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变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 善,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4)制度:禅让制。依据:首领要具有贤德。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黄联盟。根据材料一“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从阪泉之战以及涿鹿之战可以看出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可见当时战争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想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族并不是单纯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各国部族在一起,杂居相处,求同存异,逐渐形成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省元谋县,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到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生活时期,他们已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生活。后来逐渐出现农耕文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到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本题考查炎黄传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嫖祖会缫丝,擅长纺织。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炎帝和黄帝的这些发明创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4)本题考查禅让制。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相同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因此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根据禅让制。第二小问: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因此禅让制传位的依据是具有贤德的品质。
故答案为:
(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对战炎帝。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对战蛊尤部落。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 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远古居民发展到氏族,出现农耕文明,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 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变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 善,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4)制度:禅让制。依据:首领要具有贤德。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联盟、华夏族的形成、炎黄传说、禅让制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定远乡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考古学者曾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元谋人(  )
A.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B.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 D.已经学会原始农耕
2.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现于云南元谋县 B.使用磨制石器
C.会缝制衣服 D.具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某班同学举行题为“想象北京原始居民的一天”的分组讨论活动。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历史考古发现的是(  )
①清晨,青壮男子走出山洞去森林中捕猎野兽
②上午,留在山洞中的老人们专心致志地制作彩陶
③下午,妇女们到离水源不远的地方,用耒耜种植水稻和蔬菜
④夜幕降临,人们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有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5.从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下列物品中,能得到的确切的历史信息是(  )
A.他们懂得人工取火 B.他们都戴项链
C.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他们使用打制石器
6.半坡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之处体现在(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开始饲养家畜
③能够建造房屋
④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事迹与炎帝的传说无关的是(  )
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
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8.大禹因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从他的治水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精神有(  )
①创新
②不屈不挠
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④无私奉献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课上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0.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共同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
①他们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他们都会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③他们的房屋建造样式都是干栏式
④他们都会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2022七上·潮安月考)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170万年
C.约70万~20万年 D.约7000年
1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由此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会饲养家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也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A.170万年 B.20万年 C.3万年 D.6 000年
14.“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
1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对此话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
B.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阪泉之战
C.“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D.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等
16.考古学家发现我国早期人类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比如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远古时期猛兽多 D.早期人类不会种植粮食作物
17.“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这里”指的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8.大禹对治水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对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他继承尧的位置,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
D.他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19.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  )
A.传说是不可信的 B.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C.传说中有些资料是可信的 D.传说太夸张,应该完全否定
20.下列考古图片发现见证了我国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据此,可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  )
①开始用火
②出现农作物的种植
③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④出现家畜饲养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图,本部分共4题,共50分。
21.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石块不是普通的石块,这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请分析石器和石块之间的区别。
(2)图b是哪个地方的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a、图b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3)图a到图b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图c和图d分别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两种房屋在结构上各自有什么优点?
(5)除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外,图c、图d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什么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 然后陆续发现洞穴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 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这些遗物、遗迹说明:他 们已经能使用并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 驱赶野兽。
材料二: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和乐器琴瑟……相传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 8 000 —6 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根据材料一,分析火对远古人类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 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门齿化石,还有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晰,并且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韩非子》
材料三:“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韩非子》
(1)说出材料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名称,并从材料中找出远古人类已经会使用火的证据。
(2)在材料二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哪种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 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 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 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 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两次大的战役以及交战装方。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战争?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首领根据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传位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元谋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排除B;
元谋人使用的是天然火,排除C;
元谋人处在原始社会早期,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根据题干关键词“ 粗糙的石器 ”“ 炭屑和烧骨 ”能够说明元谋人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并使用火。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知道人工取火,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会缝制衣服;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符合题意;
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排除A;
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不是打制石器,排除B;
山顶洞人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对基础知识有熟练的掌握。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的生存方式之一是狩猎,青壮男子走出山洞去森林中捕猎野兽体现的是狩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所以人们可以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
彩陶、耒耜、种植水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②③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特征,总结共同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 有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到天然火的运用,排除A;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C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
他们都戴项链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山顶洞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山顶洞人已经具有爱美意识,能够制作简单的装饰品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人开始饲养家畜,北京人以狩猎为生;半坡人能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半坡人熟练掌握制陶技术,会制造彩陶,北京人不会制造陶器,因此①②③④都是半坡人比北京人的进步。D符合题意;
ABC不全面,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和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半坡人和北京人所处的时期,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及特征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建造宫室是传说中黄帝的发明,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C符合题意;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是炎帝的事迹,排除A;
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是炎帝的事迹,排除B;
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是炎帝的事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炎帝和黄帝传说中的事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不再采用堵塞的办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这体现的是创新,他坚持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不屈不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
ABC表述不全面,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属于群居生活的直立人,B符合题意;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
山顶洞人属于智人,排除C;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近郊半坡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北京人。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图片信息,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征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处在新石器时代,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会从事农业生产。①④正确,C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制造黑陶,半坡人制造彩陶;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②③错误。排除含②③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对比归纳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约三四百万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可知,北京人会制造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①③正确,C符合题意;
北京人未从事原始农业,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 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排除B;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 排除C;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1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我国的农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平定量尤乱”有关的战役是琢鹿战役,不是阪泉之战,B符合题意;
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排除A;
联合炎帝起来打败了蚩尤,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巢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令伦制作了乐器。"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排除C;
黄帝即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在琢鹿战役中,黄帝创造指南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传说中黄帝的基本事迹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生活环境险恶,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工具非常简陋,经常吃不饱,猛兽严重威胁北京人的安全,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我国早期人类过群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B符合题意;
自然环境恶劣是客观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
远古时期猛兽多是直接原因,排除C;
早期人类不会种植粮食作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掌握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的生存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 ”可知,这是指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C符合题意;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未过上定居的生活,排除A;
元谋人处在原始社会社会早期,没有房屋,排除B;
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原始农耕生活是考查的重大,需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是,相传尧死后,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品格高尚的舜来做他的继承人,舜死后让位于治水有功劳的禹,B符合题意;
大禹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表述正确,排除A;
大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表述正确,排除C;
大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表述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与禹有关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传说是不可信的 ,不符合题意;
B. 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传说中的事情得到了验证,这说明传说中有些资料是可信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传说太夸张,应该完全否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0.【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一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水稻种子,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成为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图二为猪纹陶钵,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可知这两幅图片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②④,D符合题意;
云南元谋人就知道用火,①开始用火,与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不符,③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河姆渡文化的两幅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则居民。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1)区别: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地方:河姆渡。方法:图 a 打制;图 b 磨制。
(3)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地区和结构: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 d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干栏式房屋可通风 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 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主要原因: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石器与石块的区别。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a可知,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石器的制作。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b可知,图片b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方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a打制,图b磨制。
(3)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a到图b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d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故答案为:
(1)区别:石器是经过原始人类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块是自然形成的。
(2)地方:河姆渡。方法:图 a 打制;图 b 磨制。
(3)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地区和结构:图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 d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干栏式房屋可通风 防潮,防止野兽侵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用于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5)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 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主要原因: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与石块的区别,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石器的制作,生产工具的变化,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用途:火能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2)关系:远古传说中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有些是真实 的历史, 并已被考古发掘证实。
(3)重要依据:考古发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火的用途。材料一中认为火对远古人类的用途有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本题考查传说与史实的关系。材料二说明了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3)本题考查史前历史的依据。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
(1)用途:火能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2)关系:远古传说中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有些是真实 的历史, 并已被考古发掘证实。
(3)重要依据: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火的用途、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史前历史的依据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3.【答案】(1)名称:元谋人。证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2)群居生活。
(3)重大变化:当时的原始居民己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元谋人。根据材料一“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门齿,还有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并且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谋人。依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2)本题考查北京人。根据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数量比禽兽数量少,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禽兽虫蛇,无法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此,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生活,依靠群体的力量战胜大自然。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三“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可知,介绍了燧人取火的故事,这说明了此时,我国的远古居民已经开始人工取火。目前已知的最早学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因此,人工取火是从山顶洞人时代开始。
故答案为:
(1)名称:元谋人。证据: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2)群居生活。
(3)重大变化:当时的原始居民己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原始人类生活的变化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答案】(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对战炎帝。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对战蛊尤部落。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 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远古居民发展到氏族,出现农耕文明,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 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变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 善,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4)制度:禅让制。依据:首领要具有贤德。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黄联盟。根据材料一“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从阪泉之战以及涿鹿之战可以看出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可见当时战争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想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族并不是单纯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各国部族在一起,杂居相处,求同存异,逐渐形成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省元谋县,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到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生活时期,他们已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生活。后来逐渐出现农耕文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到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本题考查炎黄传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嫖祖会缫丝,擅长纺织。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炎帝和黄帝的这些发明创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4)本题考查禅让制。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相同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因此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根据禅让制。第二小问: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因此禅让制传位的依据是具有贤德的品质。
故答案为:
(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对战炎帝。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对战蛊尤部落。战争虽然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打破了狭隘的氏族 界限,促进了各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远古居民发展到氏族,出现农耕文明,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 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变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 善,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4)制度:禅让制。依据:首领要具有贤德。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联盟、华夏族的形成、炎黄传说、禅让制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