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DAC 6-----10 ACDBD 11----15 BBBAA
16-20 DDABC 21----25CABAD 26----30 BBADA
31题(24分)
特点:分科考试,形式多样;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分)
(2)区别(6分)
唐代: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国王和权贵的恩赐;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
(3)共同之处: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实际有用的人才;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32题(16分)
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决策与行政分离;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体现了权力制衡和监督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答对4点得6分)
实质:唐代的三省制,本质上是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执行、监督三种功能加以分离,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不同:美国是将中央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美国三个权力部门主要官员除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外,其余都由选举产生;三个权力机关之间独立平行又相互制约;分权目的是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4分)
成因:美国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民主政治的需要;美国没有经历专制统治的历史;英国代议制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正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答题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合计60分)
1.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A.以宗法血缘建国 B.实行王位世袭制
C.实行内外服制度 D.有了成熟的文字
2.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予卫,都朝歌。这里原是商王国的中心地区,殷商残余势力很大。封康叔于此,主要是为了()
A.控制关中地区 B.缓和社会矛盾 C.保障政局稳定 D.加强南北联系
3.秦朝九卿中的奉常、太仆、宗正、少府是纯粹的宫廷事务官,是皇帝的私属官吏;郎中令则兼有官廷事务和国家政务;卫尉、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为国家政务官。而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其职责和职权范围也比较宽泛。例如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既为丞相之副,又供内廷差遣,同时又负有监察百官之责。这反映了秦朝()
A.分工明确相互制约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B.完全摒弃了先秦宗法制家国一体观念
C.官员身兼数职严重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行政与官廷服务职官并立或交叉兼容
4.4.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5.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这三次议会改革()
A.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使英国国王的权力完全丧失
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2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B.兼顾了各方利益的均衡
C.存在着州权主义色彩 D.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
7.古典时代,雅典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均参与了法令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雅典人刊发了大量的法令,重要的法令被勘刻于石上,并置立于诸如卫城、广场等公共场所。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法制健全 B.社会和谐稳定 C.重视依法治国 D.公民自觉守法
8.在西方代议制下,国家权力不再属于个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来掌握。国家的法律不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众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制定。这反映出西方代议制()
A.彻底解决了君权与民权的矛盾 B.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具有明显精英政治倾向 D.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9.经学家周予同在《僵尸的出祟》一文中,谈到民国四年政事堂在教育纲要中增加读儒家经典的事,指出它是为恢复旧礼教造势,民国民主政治随后出现巨大倒退。“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倒退”是指()
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D.北洋军阀开始了割据混战
10.“这个会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是老百姓的代表说话的地方。我们老百姓能够选出政府来,替我们自己办事,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一百多年来奋斗流血所要争取的目标。这个目标现在达到了!”这段话反映了我国的()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政府的成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1928年,由国民政府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反复宣传孙中山的军政、训政与宪政三阶段论。教科书同时强调要“以党治国”,即“以整个的党掌握治权,根据党的主义和政纲,去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
A.塑造政府抗日形象 B.企图构建一党专政
C.严格控制青年思想 D.培育国民宪政理念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在讨论文字改革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模式()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C.表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中说道“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样,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到的必然王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据此可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关键是()
A.改革开放、敢干敢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D.独立自主、科技创新
14.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15.《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A.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16.某校高一史学社同学展开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A.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B.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
C.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 D.“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17.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士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具有不彻底性 B.兼顾各阶层利益
C.遭遇较大阻力 D.注重斗争策略性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19.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完善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20.汉代的选官制度下,往往因为某类需求而进行特殊选举,如朝廷需派人出使西域,或军队需要军事人才,或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既可以由地方推荐也可以毛遂自荐,这一政治实践()
A.提高了中枢机构的效率 B.增强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C.体现了因能授任的特点 D.使社会阶层流动性提高
21.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规()
A.完善了权力监督制度体系 B.杜绝了官场腐败现象发生
C.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 D.有利于秦汉践行主流思想
22.官员贪赃枉法为人民所不耻,明清两朝考核制度中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的考核形式是()
A.考察 B.初考 C.通考 D.考满
23.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又以枢密院的名义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试事宜。由此可见,英国官员选拔体现了()
A.公开考试 B.中立立场 C.待遇优厚 D.晋升为功
24.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这些做法()
A.有利于通过考试系统选拔人才的尝试 B.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D.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25.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是常任的,而常任官员们”“都倾向于援引成例……他们对改革畏缩,很少创立新例”。同时,文官有自己的语言,叫作“官话”,有自己的服装,叫作“官服”,有自己的住宅,叫作“官邸”。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B.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C.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D.容易滋生僵化现象和官僚习气
26.在美国文官制度中,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任免进退主要受政党政治的支配。这表明美国的文官制度()
A.重视通才的任用 B.具有政治化倾向
C.受政党完全控制 D.重视专才的任用
27.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28.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
A.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B.地方举荐
C.军功授爵 D.血缘世袭
29.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源自()
A.“中体西用”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三权分立”思想 D.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3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D.干部考核法制化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虽然明经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虽然进士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 口答诸经大 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孝经》《论语》《尔雅》,
每经帖条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每经帖十条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参与政党活动。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4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8分)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6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言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起源于秦汉三公九卿制,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发展演变,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规范完善的一种中央政治制度。唐代的三省制实质上是将宰相的权力分由三个部门掌握,以利于防止宰相擅权专政;三省制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尤其是作为中央决策审议机关的门下省具有封驳大权,充分体现了三省之间的权力制衡,有利于防止一省权力过大;三省制中三省各司其职,各部门的职责划分精细,部门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的行政效率;三省制的“封驳”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下属各部门呈报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认为不妥,可驳回修改,循环往复,直至认可后方可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
——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美国宪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建立“权力分立”的限权政府。“政府应由选举产生的执政官,也就是总统执政,由总统掌管行政部门以及各行政机构,总统完全独立于国会这一立法部门,不必对国会负责,这两大部门还要加上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部门……每一部门都有各自的权力范围,并制约着另外两大部门的权力。这三大部门各自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美国宪法明确地将国会置于政府权力的中心,但即使在国会,也存在着监督和制约,因为国会本身划分为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且两院必须以一致的方式批准所有的法律。总统对法律的实施负责,而法院则就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进行裁决。这就是互相制约、求其平衡的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制形成的过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分权制的特点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分权制相比,美国三权分立制的不同,并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成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