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
1.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陶质炊器——陶鬲,此种陶制品享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所代表的文化是( )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入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3.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最能够帮助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遗址是( )
A.河南安阳殷墟王陵 B.浙江杭州良渚古城
C.山西临汾晋侯墓地 D.陕西西安唐长安城
4.盘庚迁殷后采取二元统治体制,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下面地图中属于内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结合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 )
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B.道家学派提倡变法
C.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 D.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8.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9.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既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痛苦的一面,又有促进社会转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一面。其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 )
A.华夷有别向华夏认同转变 B.诸侯争霸向兼并战争转变
C.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0.在秦朝政府的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检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1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右上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如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图,下列属于这一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围魏救赵
C.焚书坑儒 D.党锢之祸
15.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焚书坑儒 D.独尊儒术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17.汉武帝下令将盐业和冶铁业垄断为国营,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一管理,各地设盐官,铁官进行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该措施( )
A.推动了币制改革B.实现了盐铁官营C.抑制了工商业发展 D.普及了均输平准
18.董仲舒认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此,汉武帝( )
A.设立中朝 B.改革币制 C.尊崇儒术 D.开拓疆域
19.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20.钱穆曾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下列关于两汉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农学上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和《神农本草经》
B.张仲景撰写专著《黄帝内经》,被后世誉为“医圣”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D.《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A.B.C. D.
22.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23.据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北齐封氏墓、梁朝萧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都很硕大,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或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这反映出当时( )
A.北方的政局动荡 B.经济的重心南移 C.文化的中外交流 D.国家的分裂割据
24.图示是东晋时期统治阶层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东晋政治的特征是( )
在位皇帝 掌权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籍贯
元帝、明帝 王导、王敦 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成帝、康帝 庾亮、庾冰、庾翼 颍川鄢陵(河南鄢陵)
穆帝、哀帝 桓温 谯国龙亢(安徽怀远)
孝武帝 谢安、谢玄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A.完全汉化 B.士族专权 C.皇权至上 D.政权更迭 B.士族专权 C.皇权无上 D.政权更迭
25.《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26.下表所示是后人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据此可知( )
朝代 人物 评价
唐代 李吉甫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明代 于慎行 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A.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隋朝因修运河而亡
C.隋炀帝的功过参半 D.大运河的开凿有深远意义
27.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与此相关的有( )
①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29.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这种犁操作灵活,既节省畜力,又便于深耕。通过这幅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唐朝(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农民地位的提升 D.思想文化的发展
30.唐太宗说“其(吐蕃)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册封怀仁可汗 D.册封渤海郡王
31.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实质是( )
A.民族矛盾的产物B.朋党之争的结果 C.宦官专权的翻版D.藩镇割据的延续
3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33.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34.中枢机构是王朝行政决策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对国家事务有至高决定权
B.汉武帝设中朝——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隋唐三省六部——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D.清朝设军机处——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长久纷争
35.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A.纳绢代役 B.贡献土特产品 C.按时服役 D.交纳定量绢或布
36.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B.均田制被破坏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封建经济发展
37.唐代怀素曾与颜真卿论书法, 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38.下为“虎溪三笑”图,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朝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当时( )
A.佛道的兴盛 B.三教合流
C.儒学式微 D.理学形成
39.隋唐时期,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佛教东传来华的重要史实是( )
A.法显收集大批梵文经典B.鉴真六次东渡C.空海携带许多佛经回国D.玄奘西行取经
40.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4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摘自贾谊《治安策》
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摘自《说文解字》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实施的制度名称?(1分)
(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1分)该措施的实施与西汉初年哪项制度有关?(1分)
(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42.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制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荜门蓬户(家境贫寒)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埋没)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察举制是什么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1分)根据材料一,东汉中后期察举制难以实行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1分)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1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制度的选拔标准。(1分)此制度有何积极作用?(3分)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
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一 41 42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B A C B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C B C B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B C D D C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C D C A C D B D C
二.材料题(共20分)
41.(1)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2分)
(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任答2点,2分)。
制度:三公九卿制(1分)
(3)措施:“推恩令”。 (1分)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4)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任答2点 2分)
42.
(1)时期:汉武帝(西汉)时期。(1分)
原因: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3分)
(2标准:家世; (1分) 弊端: 埋没家境贫寒但有才学的人。(1分)
(3)标准:才学。(1分)
作用:科举制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3 点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