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鼓励)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B.参省乎己(检验) 假舟楫者(借助)
C.绝江河(横渡) 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D.金石可镂(镂空) 闻者彰(清楚)
2.下列加粗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非能水也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积善成德
⑥栗深林兮惊层巅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④/②⑤⑥/③ D.①②/④⑤/③/⑥
3.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与时间词“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都表示时间过了不久或者时间很短暂。
B.江河,在古诗文中往往特指长江和黄河,还可引申为江山、国土。如今常用来指大河。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先秦时期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在《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鼓励”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B.从课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后天的努力也十分重要。
D.文章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赞学
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2)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10.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①____________,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从而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而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己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②____________。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与同时代思想家不同的是,荀子大胆为天祛魅,( )。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乃阴阳运化而成。同时,③____________,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就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起天人之间的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
B.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被割断了,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在天人之间建立起来
C.割断了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建立起天人之间的新的客观实在联系
D.新的客观实在联系在天人之间建立起来,天与人的宗教神性联系被割断了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4.课文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宜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用了“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个比喻来证明学习的作用;用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蚓,蟹”十个比喻来证明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请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镂:雕刻。
2.答案:B
解析:①④名词作状语。上,向上;日,每天。②⑤形容词作名词。高,高处;善,善行。③名词作动词。水,游泳。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惊。
3.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而已”为助词,罢了。
5.答案:C
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误,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起来可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学者,求学的人。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误,原文中“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意思是: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要学习。
9.答案:(1)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的。
(2)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耀:照耀。假:依靠。明:变得明亮。(2)索:寻求。索道于当世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当世索道者”。第二个“于”:介词,比。
10.答案:①君子能够坚持求学,最终穷尽学问之途;②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在文中的表述是“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这之前的“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说明了大多数学士无法成名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学习;这之后交代了直接原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也就是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11.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答案:C
解析:前后文的叙述角度都是“荀子”,所以括号处也应以“荀子”为叙述角度,由此排除B、D两项。对比A、C两项,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割断”,然后再“建立”,且括号后说的是天人之间新的客观实在联系,据此可知选C项。
13.答案:①天按照“常道”运行;②让人与天分途而行;③人又要靠自然来养育
解析:①处,根据前面的“天行有常”和后面的“而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可知此处可填“天按照‘常道’运行”。②处,前面提到“天人之分”,后面说“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可知前面说的应是荀子并非要割裂天人关系,故此处可填“让人与天分途而行”。③处,前面说“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乃阴阳运化而成”,“同时”暗示此处谈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根据“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可知此处可填“人又要靠自然来养育”。
14.答案:【写作示例】不应认为个人力量渺小,而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大多数的人也许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星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星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和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
解析:【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是通过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这种方法能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2)要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本体)。
(4)要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具体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中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后找出相类似的事物作喻,比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