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2 师说——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0.2 师说——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3: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师说
-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加粗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耻相师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小学而大遗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C.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
3.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师襄(xiāng)
B.子蟠(pān) 苌弘(cháng) 贻之(yí) 愚人(yú)
C.巫医(wù) 经传(chuán)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D.句读(dú) 大遗(yí) 而已(yǐ) 解惑(huò)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5.下列关于文章语言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气势贯通。
B.文章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如开关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C.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点染,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直接鲜明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流”。
D.这篇文章常常运用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句式,如感叹句、设问句、反诘句,倾注情感,增强说理的力量。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让人知道其职业身份。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襄为名。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专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③,摇笔即毁朱、陆④。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⑤,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释】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开篇点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有为师者的过错。
B.“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C.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11.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12.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令人信服。
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学习。A项,超出/出自。B项,疑惑/糊涂。D项,道德学问/方法。
2.答案:C
解析:①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②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圣、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④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⑤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⑥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⑦下,名词活用为动词,低于。⑧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答案:A
解析:B.蟠,pán。C.传,zhuàn;不,fǒu。D.读,dòu
4.答案:D
解析: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没有特殊句式。
5.答案:D
解析:“感叹句、设问句、反诘句”错误,文中没有设问句。感叹句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反诘句如“其皆出于此乎?”
6.答案:C
解析: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排除B项和D项。“其可怪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后应停顿,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说法有误。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是封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不是启蒙读物。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的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可知,批判的是当时年轻人轻浮浅薄急躁,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的风气。
10.答案:(1)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2)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的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既:既然。藉:依靠。过:过错。(2)以为:认为。苟:如果。学者:有学识的人。师道:为师之道。坏:败坏。
11.答案: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黄宗羲在文章开篇便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可见其更强调为师之过;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韩愈是从求学者的角度阐释师道不复的原因。
12.答案:【写作示例】方仲永生五年,即能作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且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此后他父亲便带着他四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以求取钱财,不再让他学习,因此到十二三岁时,方仲永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到了二十岁时,更是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色了。
孔子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持之以恒地学习,才有了“万世师表”的美誉。
应该说,方仲永幼时是相当聪慧的,绝非常人可比,然而即便是这样天资过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勤奋刻苦,也是断然不可能成才的。方仲永这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解析:【写作指导】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先确定中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接下来是找论据,建议找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如“仲永”五岁能作诗,闻名乡里,但后来他父亲只顾利用他来赚钱,不让他继续学习,结果仲永变得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相反,有些人虽然名声很大了,却仍不忘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如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可以先写反面的例子,再举正面的例子,这样更有说服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