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2.1 拿来主义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2.1 拿来主义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3: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1 拿来主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粹(cuì) 仪节(yí) 自诩(xǔ)
B.冠冕(guàn) 吝啬(sè) 脑髓(suǐ)
C.摩登(mó) 鸦片(yā) 孱头(chàn)
D.倘使(tǎng) 蹩进(bié) 譬如(bì)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 )
A.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B.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D.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大批追求自由、平等和现代精神的中国新女性,如向警予、许广平、刘和珍、丁玲等。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认为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
C.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大部分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惜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B.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下列对于文章中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单”是仅仅的意思,说明送去范围之广、种类之繁,“学艺上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仅此一例,就能揭示“闭关主义”的危害之重。
B.“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连……也”有限定范围、强调对象之用。青年看起来开明开放,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揭示“送来”危害深重。
C.“‘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全不”在这里不但表达了对“孱头”“昏蛋”“废物”的彻底否定,同时为下文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方法、条件等张本。
D.“总之,我们要拿来”是全文结尾段的首句,在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既总括了上文内容,又再次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它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范围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编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到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乃至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某短视频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未能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有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摘编自《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怎么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生动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7.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讨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是上海的标志建筑群。
9.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0.请简要概括李子柒的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祥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到读书,作者在文中重点讲述了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而读。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本文论述语言非常严密。比如,第②段中加粗的“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
C.第③段中提到“爱打牌的”是为了论证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是没有利害关系束缚的。
D.第④段,论证青年应看课外书,作者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先举《红楼梦》的例子论证不能读哪种课外书,然后从正面论证能读哪种课外书。
1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4.结合文本内容,请说说你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①____________,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当然,( ),《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论述就是很好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②____________,比如《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完成了从个例到一般的推理。写议论文,还要有③____________,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B.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C.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D.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核心素养】
17.课文第八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开始论证,用从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
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冠,guān。C.孱,càn。D.譬,pì。
2.答案:A
解析:B.“因为祖上的阴功”后面的逗号删掉。括号要跟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此处是对“祖上的阴功”一词的解释说明。C.“拿来”后面的叹号拿到引号外面。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强调,不是完整引用。D.“或上天堂”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并列词语间的停顿用顿号,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应用逗号。
3.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新女性”后加“的产生”;C项,语意重复,应去掉“大部分;”D项,语序不当,应把“深切地”放到“体会”前。
4.答案:B
解析:“国粹”“摩登”“进步”都是反语。
5.答案:A
解析:“就能揭示‘闭关主义’的危害之重”错误,应为揭示“送去”的危害之重。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框架不清晰”错误,不能把“在传播框架上亟须解决两个问题”等同于“框架不清晰”。B项,“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没有提到要“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D项,以偏概全,从文中看,李子柒视频受追捧的原因不止一个。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错误,根据文中“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可知,文章只是介绍了不同的人针对李子柒视频的不同观点,并没有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D项,“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指上海外滩矗立着的一片租界时期的房子,是洋为中用的典型事例,与材料一观点不符。
9.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出中心论点。②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以设问开篇。“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一句以设问引出中心论点: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②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总观点“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接下来分别从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和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引用习近平的讲话等。
10.答案:原因: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尊重受众需求,制作质量高,传播方式新颖。
意义: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李子柒视频走红的原因有三点:依据“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可知,其视频内容尊重受众需求;依据“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作品质量较高”可知,其视频制作质量高;依据“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可知,李子柒的视频传播方式新颖。李子柒的视频走红的意义有三点:“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即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依据“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可知,李子柒视频的走红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依据结尾张颐武所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可知,李子柒视频的走红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11.答案:B
解析:“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12.答案:D
解析: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应在课堂上或功课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偷读课外书。
13.答案: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将嗜好的读书类比为游公园,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观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解析:类比论证是用已知的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这样的类比使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的观点易于被读者接受。
14.答案: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之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解析:本题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要结合文本观点,联系中学生阅读的现实情况,谈自己的看法。需注意,不能仅是发现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有理有据即可。
15.答案:C
解析:结合上文“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可知,上文的话题是“针对性”,所以承接上文话题“针对性”的应放在最前面,排除B、D两项;依据常理判断,应该先说“现实基础”,再说“现实意义”,排除A项。
16.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②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③读者意识
解析:第①处,结合下文“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可知,“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都是指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此处可填“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第②处,下文举例说明《拿来主义》“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可见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但又不局限于某时某事,所以此处可填“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第③处,下文“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表明作者在写作时希望读者能理解认同自己,所以写议论文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思想、观点等,此处可填“读者意识”。
17.答案:【写作示例】生活,是一棵神奇的智慧树。她拥有无穷的智慧,如果你摘到树上的果子,你就会得到那智慧,用这智慧去走人生之路,你的人生便会更加精彩。
摘取到信念之果,你便拥有了生活的智慧。怀着信念走在人生的路上,你的人生便会因此而精彩。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整个海洋。信念是你人生路上的正能量,助你成长,助你成功,拥有了信念,你的人生会无比绚丽。
解析:【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与被比喻事物相类似的特点。也就是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打比方,来揭示或阐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这一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比喻论证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可信,应是人所共知的。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和接受。
(2)要把拿来作比喻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喻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的含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5)若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深刻地理解。
(6)运用成语或寓言故事论证时,必须有分析评论,概括出其蕴含的道理,与论点保持一致。只叙述不评析,就是堆砌论据。只有分析,才能引出要讽喻的事理,才能使它更好地为论点服务。
写作此题,关键是找到“比喻物”,然后从“比喻物”中提炼出较为浅显易懂的一个点,来将深奥的道理讲清楚。
信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概念,我们不妨将拥有了信念之后产生的好的结果作为“比喻物”,如有了某种信念后,你会有……的益处,最后总结出拥有信念的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