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分层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3: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1.选出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①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__________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②他们认为人生太__________,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③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__________到他自己。
A.熟悉 短促 体验 B.熟悉 仓促 体察
C.熟习 仓促 体验 D.熟习 短促 体察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比喻)
B.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C.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
D.(我)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引用)
3.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书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书香悦性灵典籍正人心——“世界读书日”三人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性,却能让我们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多些爱心与理解、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改变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娃娃抓起。
C.许多学校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意愿。
7.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8.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修生活
唐弢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账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第一部最贵的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一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
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
“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和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搬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〇年六月于北京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B.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为儿子购买《辞源》作了铺垫。
C.《辞源》一书串联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
D.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10.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穷。
B.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C.“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冷酷”并开始反省自己,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
11.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12.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请加以分析。
13.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做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做对比,等等。
请运用多角度论证方式,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①处应选“熟悉”。“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而“熟习”指对某种学问或技术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②处应选“短促”。“短促”指时间极短,“仓促”指匆忙。③“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从感性方面去认识事物,对象常常是生活、现实、现象等。“体察”侧重于亲自到场观察。根据语境用“体验”。
2.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句子不是比喻,而是论证中的类比;B项不是设问,是反问;D项引号中的内容是专有名词,不属于引用。
3.答案:D
解析:D项是反问。
4.答案:A
解析:项,“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表述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C项,“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由材料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可知,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项,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于文无据。
5.答案:A
解析:“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会危害生活”错,根据材料一“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可知,选项A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曲解为“会危害生活”。
6.答案:A
解析:从“人与人”“不良风气”等处可知,该项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
7.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如材料二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谈的是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解析:首先,对拟定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访谈提纲中的问句不宜过多,以2—4个为宜;访谈提纲中的问句避免诱导;访谈提纲中的问句尽量有开放性的答案;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题。由材料二中的三个问题“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知,提问时中心要明确、具体,然后从不同角度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
8.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优美,内容深刻,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图书的装帧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需求不同,学科之间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需求不同。
解析:联系材料二王蒙的说法“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黄志坚的说法“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魏玉山的观点“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错误,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中“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对上大学进行辩证分析,并没有表明“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的观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错误。“我”为了学习古典诗歌想买一部《辞源》也是合理的,不能因为读诗和写诗不是正式功课,就认为“我”的做法没有必要。
11.答案:①将“我”的冷酷的心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给儿子买书。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听到“四块钱”的价格之后,父亲舍不得买《辞源》,“我”依然坚持要买,“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和买书后的痛苦、不碰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我”第一次将诗作送给老余先生时,他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给老余先生时,他收下了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直接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12.答案: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娓娓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意殷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不能不买呢?”“太贵啊,你再想想……”,这些口语朴实,文中没有使用生僻的字眼,符合父亲的身份;“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等内容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用平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本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自己在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买《辞源》和老余先生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文章写人叙事娓娓道来,叙写故事的过程中没有营造曲折波澜,但在平淡的叙述中却体现出了父亲和老余先生对“我”的爱护,袒露了自己对于父亲的愧疚和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最后一段是关于大学的议论,告诫青年“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语重心长,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殷切的情意。
13.答案:【写作示例】
诚信——我珍视的品格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生活中的诚信是变化的高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变化虽多,诚信的实质却是一成不变的。
诚信是一篇议论文,严谨而准确。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的善恶美丑,而且毫不包庇,毫不徇私。周幽王乱点烽火,戏弄诸侯,终致国破家亡;拿破仑违背诺言,攻击盟国,沦为阶下之囚。在诚信面前,是非分明,绝没有折中的余地。
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小时候,母亲总教导我们不要说谎。长大了,父亲总是说做人要遵守诺言。工作了,社会总是要求我们办事公正,不毁合约。诚信贯穿人的一生,为你赢得信任与支持,为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珍视诚信这一品格,在人生道路上,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凝聚纯洁而高尚的品格;写出一篇严密的议论文,做一个严谨求实的人;将这首长诗吟诵一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解析:【写作指导】议论文的多角度论证,是指对已经确定的中心论题或中心论点,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议论和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便构成了事物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横向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侧面,纵向可以分解为深浅不同的层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侧面与层次,才可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的议论才有广度与深度。
多角度论证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多角度论证的关键,就在于能准确地认清并抓住事物的各个重要的侧面与层次,分别加以论述,从而全面、深刻地论述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
(2)采用多角度论证的方法,要注意角度的贴切、明晰、新颖;在选取某个角度对中心论点作论证时,行文须保持角度的一致性。否则,便会视角混乱、条理不清,导致论证失败。
本题的中心已经确定,即要围绕“诚信”来进行论证。可以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写“讲诚信的必要性”;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释诚信的好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