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提示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01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02
学习目标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鉴赏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探究“复活”的含义,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环节一:知人论世
1.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课本节选的是第一部第三十四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斯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斯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 ,决定去监狱探望玛斯洛娃,祈求宽恕。
环节二:初读课本,梳理情节,回答问题
阅读文章五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一、划分文章段落
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思考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思考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思考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情节梳理
《复活》
(节选)
开端(1-21段) :
发展(22-43段):
高潮(44-58段):
结局(59-78段):
玛丝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斯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思考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
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思考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思考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思考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
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
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环节三:再读文章,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核心人物——玛丝洛娃
思考1:通过解读文章对玛丝洛娃的细节描写语句,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Воскресение
人物
直接刻画: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间接刻画: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作用
神态描写:“笑”
原文 鉴赏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神态描写:眼神
原文 鉴赏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外貌描写
原文: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晴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鉴赏】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语言描写
原文:“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36-43)“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
【鉴赏】 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倔强清醒的形象特点。
动作描写
原文: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64)
【鉴赏】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思考2:玛丝洛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思考3: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核心人物——聂赫留朵夫
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分析,不同场景下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主要场景 聂赫留朵夫心理
1
2
3
…
场景一:隔栏相见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4)
庄重、严肃、爱怜
犹豫、退缩
非常激动,被自己的勇气感动
“我想见见您……我……”(5)
“我来是……”(11)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12)
场景二:长凳问旧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36)
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为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场景三:卢布插曲(一)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5)
诧异、不知所措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地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捏紧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59)
面对如今自甘堕落、麻木势力的玛丝洛娃,他生出了些许的嫌恶之心。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
场景三:卢布插曲(二)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61)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2)
“兽性的我”与“道德的我”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充分展示了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
场景三:卢布插曲(三)
段67,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想在精神上唤醒她,让她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
场景四:结束会面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72)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75)
坚定了自我赎罪的决心,希望克服自己后天的自私,发扬人性中的“爱与善”,拯救陷于泥淖的玛丝洛娃。
主要场景 聂赫留朵夫心理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忏悔、赎罪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高潮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犹豫、动摇
结局 结束会面 怜爱、坚定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会因为铁栅栏做出违和的行为,会因为犹豫而无法很好沟通,因为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是从自己出发的,他来赎罪可能是为了良心过得去。
在知道玛丝洛娃的堕落后,聂赫留朵夫反倒是坚定了要救她的想法,如果说之前是从自己出发的利己主义,那么这里则是情感发生了变化,希望能在精神上唤醒她的坚定决心。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节选段作者用内心独白、对话等表现手法以及全知视角的叙述方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指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作者全知视角分析等手法,细致地展现人物心灵辩证发展的过程。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环节四:把握主题
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 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
思考1: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
思考2: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整部作品的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②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上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最后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①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②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
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①人性的复活。
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思考3: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总结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