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2黑龙江牡丹江三中月考)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对应不正确的是( )
A.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③④—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中
C.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
D.⑦⑧—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①②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 )
A.森林面积锐减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烟雾事件
D.日本骨痛病事件
3.③④过程最可能直接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 B.土地沙漠化
C.畜牧业产量急剧下降 D.日本水俣病事件
(2023江苏扬州模拟)2.5亿多年前,地球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海洋酸化可能是导致该灭绝事件发生的关键。下图为1900—2100年海洋酸化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1900—2100年海水酸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化石能源广泛利用
B.地球环境自然演变
C.热带雨林过度砍伐
D.化肥农药大量使用
5.海水酸化的影响主要指向( )
A.水资源危机升级 B.全球变暖加速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大气污染加剧
题组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
(2022黑龙江牡丹江月考改编)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B.土壤污染只危害农作物
C.水土流失属于大气污染
D.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7.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多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2023福建南平浦城期中)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毫克/立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①②两处可能分别是( )
A.加油站、汽车站
B.宾馆、学校
C.公园、汽车站
D.停车场、学校
9.为了降低③处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以下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
B.向空中喷洒盐水
C.修建高架快速车道
D.过境车辆改道行驶
(2023江苏学业水平预测)下图为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人类到达后该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小行星撞击
C.栖息地破坏
D.气候变化
11.按性质分类,物种锐减属于( )
A.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023山西吕梁期中)下图为我国及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季节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有( )
①夏秋低,冬春高
②夏秋高,冬春低
③北方高,南方低
④北方低,南方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劲,污染物易扩散
B.北方地区冬春季节燃煤取暖,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
C.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污染物不易扩散
D.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矿物能源消耗大
14.为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能源使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B.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减少扬尘
C.加大重工业比重,扩大城市规模
D.增加城市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2河北邢台一中月考改编)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围场被废弃。五十多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土地上造林近百万亩,有效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林场建设前,塞罕坝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酸雨污染
D.气候变暖
2.加剧上题环境问题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发展旅游
B.过度放牧
C.乱砍滥伐
D.气候干旱
3.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减轻风沙危害
B.减轻汽车尾气污染
C.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减少生物多样性
(2022安徽合肥三模,)“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我国有关专家长期以来对气溶胶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气溶胶到达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减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原因中,属于最主要的人为原因的是( )
A.太阳辐射能力减弱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颗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
5.“全球变暗”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无定论,但下列可能产生的后果最不可信的是( )
A.全球蒸发量增加
B.农作物产量变化不大
C.葡萄甜度升高
D.全球气温仍将上升
(2023河南信阳月考)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下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农牧业生产
B.矿山开采
C.林区生产
D.高尔夫球场运营
7.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
A.生物种类减少
B.大量繁殖的藻类
C.树木生长缓慢
D.土壤富含重金属
8.为满足城镇发展,在废弃运河边建设发电厂,从河流调水将影响( )
A.工矿企业的生产
B.城镇居民的饮水
C.农场畜牧业发展
D.河口自然保护区
(2023山东青岛莱西期中)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下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 )
A.工业生产规模大
B.追求高生活质量
C.水资源极其丰富
D.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10.托雷斯海峡群岛旱季水资源的开源方式直接导致当地( )
A.大气污染 B.能源枯竭
C.水污染 D.水土流失
题组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治理
(2022广东广州二模)叶绿素浓度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深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下图示意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该月,新丰江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 )
A.浅水区远高于深水区
B.深水区达一年中最高
C.在浅水区随深度增加而减轻
D.在深水区随深度增加而加重
12.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净能力差异较大
B.水温差异较大
C.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D.风速差异较大
(2023江苏徐州铜山期中)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承载力是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就是生态盈余或赤字,二者之商就是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压力指数通常用来表示生态安全程度。下图为某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据图分析可知( )
A.生态压力指数波动上升
B.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水资源生态环境较为良好
D.资源环境压力已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
14.推测后期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大幅下降的原因为( )
A.清洁能源占主导地位
B.政府政策干预显著
C.工业化进程速度快速下降
D.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15.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该区域今后发展应注重( )
A.推动能源革命,加大石油进口
B.限制人口流入,减轻水资源压力
C.加强森林保育,提升碳汇能力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空间利用
(2023湖北荆门龙泉中学月考)生境一般指生物栖息、繁衍、迁徙的场所。生境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的带状空间。作为动物的“交通干线”和“通婚桥梁”,建设生境廊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种群隔离、维持最小种群数量并保护生物多样性。位于雅安片区的大相岭山系泥巴山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但由于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因此有必要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下图为生境廊道建成前泥巴山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6.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具体表现有( )
①栖息地面积减小
②栖息地数量增多
③栖息地呈块状
④栖息地集中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图中建设生境廊道最合适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列关于泥巴山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与保护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廊道外围设置缓冲区,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B.公路采用隧道、桥梁等方式通过核心栖息地
C.恢复和保护廊道内植被,重点营造竹林
D.将廊道内其他野生动物转移出去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1.D 2.A 3.D 4.A 5.C 6.D 7.D 8.C
9.B 10.C 11.B 12.A 13.B 14.B
1.D 读图可知,①②箭头代表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指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③④箭头代表的是废弃物的流动方向,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中;⑤⑦箭头从人类社会指向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⑥⑧箭头从环境指向人类社会,是指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故选D。
2.A ①②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破坏。森林面积锐减与人类乱砍滥伐有关,A正确。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过多导致的;伦敦烟雾事件是指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过多导致伦敦形成厚重雾霾,造成大量人员患病、死亡的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是由于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两岸居民因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后而中毒,患者骨骼多处畸形,极易骨折,疼痛难忍。B、C、D项主要是环境污染导致的,并非在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出现的,B、C、D错误。
3.D ③④过程最可能直接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废弃物导致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少与人类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有很大关系,属于①②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A错误;土地沙漠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有关,属于①②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B错误;畜牧业产量急剧下降不属于环境问题,其与草原被破坏、草地被大量占用等有关,C错误;日本水俣病事件指工业排放的含汞废水污染海域,导致人类患病、死亡的事件,是人类排放废弃物(③④过程)而导致的环境问题,D正确。
4.A 读图可知,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海水逐渐酸化,A正确;地球环境的自然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会在1900—2100年给大气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B错误;热带雨林过度砍伐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错误;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主要发生在陆地农田系统,虽然地表径流可以将化肥农药中的一部分带到海洋中,但是给海洋带来的是海水污染,D错误。
5.C 海水不是人类目前主要使用的水资源,A错误;海水酸化过程中海洋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全球变暖速度会减缓,B错误;海水酸化改变了海洋的化学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C正确;海水酸化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小,D错误。
6.D 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类型,环境问题不等同于环境污染,A错误;土壤污染不只危害农作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将污染转移给人类、通过下渗污染水源,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B错误;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C错误;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森林生物量减小,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D正确。
7.D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上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因此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故选D。
8.C 图解如下:
9.B 植树种草,增加绿地,能够吸收污染物,降低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修建高架快速车道与过境车辆改道行驶均能够使得该区域汽车活动减少,会使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减少;向空中喷洒盐水对于降低氮氧化物含量无明显作用,反而会导致二次污染。故选B。
10.C 在距今约10 000年前,人类活动主要是原始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占据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原有物种的栖息地,C正确;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A、B、D错误。
11.B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B正确;物种不属于人类主要开发利用的资源,A错误;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物种锐减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C、D错误。
12.A 结合图示可知,从时间上来看,冬春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夏秋污染程度较低,①正确、②错误;从空间上来看,北方地区重点城市污染程度高于南方地区重点城市,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3.B 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劲,应该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程度应较低,但是实际上北方地区空气污染程度高,A错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温低,取暖需求大,燃煤取暖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B正确;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有利于污染物沉降,C错误;矿物能源消耗大会导致大气污染物增加,而南方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污染较轻,D错误。
14.B 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减少扬尘,有利于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可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状况,B正确;减少能源使用会影响经济发展,加大重工业比重会加剧城市空气污染状况,A、C错误;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会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加剧城市空气污染,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2.C 3.A 4.B 5.C 6.C 7.B 8.D
9.D 10.A 11.A 12.A 13.A 14.B 15.C 16.A
17.B 18.D
1.B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土地上造林,说明林场建设前,该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故选B。
2.C 由材料可知,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说明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但是由于过度砍伐和破坏(乱砍滥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故选C。
3.A 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减轻风沙危害,A正确;减轻汽车尾气污染主要是城市绿地的作用,塞罕坝林场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但是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C错误;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不能使京津地区生物多样性增加或者减少,D错误。
4.B 太阳处于衰老时期时,太阳辐射能力可能会减弱,但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时期,A错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颗粒物,增加了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数量,造成大气透明度下降,这是引起“全球变暗”最主要的人为原因,B正确;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但这是自然原因,C错误;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有限,对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数量影响很小,D错误。
5.C “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这些悬浮颗粒物可能会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因此全球气温可能仍将上升,全球蒸发量可能增加,A、D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暗”可能带来的气温升高和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减少二者影响可能相互抵消,农作物产量变化可能不大,B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暗”即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减少”,说明“全球变暗”会使地球表面光照不足,加之可能导致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昼夜温差会减小,可能会使葡萄甜度降低,C符合题意。故选C。
6.C 由图中河流形态可知,城镇东侧湖泊水源来自林地,水污染物很难跨流域转移,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林区生产,C正确;农场、矿场、高尔夫球场均不在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流域范围内,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来自这些地区的可能性很小,A、B、D错误。
7.B 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农场,农场中各种化肥残留物会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B正确;生物种类减少、树木生长缓慢、土壤富含重金属等问题很难通过直接观察得出结论,A、C、D错误。
8.D 废弃运河靠近自然保护区,从河流调水会影响其水资源,D正确;工矿企业离调水河流较远,从河流调水不会影响其生产,A错误;城镇居民用水、农场畜牧业生产用水均取自其他流域,B、C错误。
9.D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不发达,生产规模较小,人们生活质量不高,A、B错误;由材料“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可知,该地有明显的旱、雨季,水资源不够丰富,C错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D正确。
10.A 由材料“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可知,在旱季,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直接导致当地大气污染严重,对水污染影响较小,A正确、C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耗用一定的能源,但不会直接导致能源枯竭,B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没有涉及对当地植被的破坏等,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D错误。
11.A 整体而言,新丰江水库该月浅水区的叶绿素浓度高于深水区,这表明浅水区的藻类更为丰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高,A正确;该图为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并未显示全年情况,B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浅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先减轻后加重,深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轻趋势,C、D错误。
图形解读
12.A 浅水区水深1米处叶绿素浓度较深水区同深度处叶绿素浓度高得多,无论是浅水区还是深水区,其能量收入都主要为太阳辐射,二者都位于新丰江水库,故光照强度差异不大,表层水增温并将热量向下传导,水深1米处距水面较近,所以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水温差异不大,同时,浅水区和深水区风速差异不显著,B、C、D错误。浅水区水深较浅,水量有限,自净能力较弱,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叶绿素浓度高,而深水区水深较深,水量较大,自净能力较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轻,叶绿素浓度较低,所以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自净能力差异较大,A正确。
13.A 如图所示,生态压力指数波动上升,A正确;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数增加,直到2013年开始下降,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B错误;水资源压力指数偏低,说明水资源生态环境较为紧张,C错误;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偏高,说明未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D错误。
14.B 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从2014年开始骤降,这种突变最可能是政府政策干预的结果,B正确;清洁能源占主导地位是逐步形成的,A错误;工业化进程速度快速下降只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减缓,C错误;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是碳排放降低的一个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
15.C 推动能源革命,加大石油进口,会增大生态压力,A错误;限制人口流入会影响经济发展,B错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有利于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C正确;严格土地管理,提高空间利用,对环境影响不大,D错误。
16.A 栖息地破碎化的具体表现为栖息地面积减小,栖息地之间互相隔绝,分裂成几个小块,数量增多,分散分布,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17.B 由于公路及周边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分隔,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在②位置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可以连接两个大熊猫主要核心栖息地,弥补大熊猫生境的破碎化,故其最适合建设生境廊道,故选B。
18.D 从大熊猫的食物来源角度分析,在生境廊道区保护和恢复植被,重点营造竹林,可以满足大熊猫食物来源,C措施合理;从生存空间及物种交流连续性角度分析,在生境廊道外围相对适宜栖息地设置缓冲区,减少采笋、伐木等人类活动干扰,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生存环境,A措施合理;公路采用隧道、桥梁等方式通过核心栖息地,让大熊猫可以从其下方通过,上方又不影响通车,B措施合理;在保护大熊猫生存的同时,不能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其他野生动物的转移也会造成整个生物链的破坏,D措施不合理。故选D。
规律总结 生境廊道内应采取的动物保护措施:恢复植被、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加大宣传教育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