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3.下面对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岛竦峙(耸立) B.幸甚至哉(达到极点)
C.客路青山外(旅人前行的路) D.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树开的花)
4.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作者伟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6.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
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
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 天
7.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8.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
1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子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
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
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之美。
14.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5.全诗写了哪些意象 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16.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烘焙心情》,完成后面小题。
烘焙心情
尤今(新加坡)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仲仲,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计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矮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绝杯利昏功拉抽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蜀翩触口满月,乳蛋糕貌似丝绸。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頤的我,好似州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注:焙(城)用微火烘(药材、烟叶、茶叶等)
17.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一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
18.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2)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
19.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联系全文,谈谈“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C 2.D 3.D
4.(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D 6. 谈 7.A
8. “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燕”是春的使者。
9. 杨花、子规、明月、风。
10. 示例:①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1.C
12. 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13.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那青山和明月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14.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并以“愁”衬托自
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15.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16 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17.话中之话,指的是邻居认为“我的打印机影响了人家的休息”,我的烘焙也干扰了人家的生活。
18.答:发霉指心情郁闷、忧伤时;发亮指心情舒畅、高兴时。
19.此句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三个比喻连用,形象的表明了烘焙蛋糕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和技术。读来活泼有趣,耐人寻味。
20.在文中的含义是,烘焙出好吃的蛋糕,是需要好的心情去做才行。这句话在全文既有线索的作用,也是文章借以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