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4: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而也无晴。
A.“定风波”是题目,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B.小序说明此词创作缘由,“余独不觉”的“独”字,暗示词人与众不同的情怀。
C.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有双关的含义,既指眼前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
D.词人借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启人深思。
2.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二、句子默写
3.(1)直接型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②忆昔午桥桥上饮,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理解型默写。
①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游乐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兔
(明)谢承举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
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
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
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
【乙】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4.请简析【甲】诗首联的表达效果。
5.【甲】【乙】两诗的划线处同是问嫦娥,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A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B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6.下面对甲、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词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
B.甲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C.乙词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D.乙词“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作者心旷神怡。
7.甲、乙两词都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人生态度。请结合A、B两处画线句具体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妨”“且”写出词人在雨中照常吟咏慢行,呼应小序“余独不觉”。
B.“竹杖芒鞋轻胜马”运用典故,表明词人拄竹杖、穿芒鞋行走的悠闲。
C.“却相迎”把夕阳写得富有人情味,使词人在料峭春风中感受到了温暖。
D.这首词从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
9.小序说“已而遂晴”,结尾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请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甲】
长相思
纳兰性德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行,夜深千帐灯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②榆关:现在的山海关。③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乙】
浣溪沙①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注】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中的“一程”“一更”,巧用叠词,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韵律之美。
B.甲词“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写出了作者身向榆关,无畏前行,对前路满怀憧憬的积极心态。
C.甲词中的“聒”,有喧扰、嘈杂之意,写暴风雪搅扰得人彻夜难眠,美梦难成。既写出风雪之急,又表达出作者对暴风雪的厌恶之情。
D.乙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
(2)纳兰性德写景意境寥廓,感情委婉细腻,请结合划线句,分别加以分析。
甲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定风波”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看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A.有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是回忆,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故选A。
3.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坐中多是豪英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详解】直接型默写时,要注意萧、瑟、豪、畔、嘶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对于理解型默写,要认真分析横线前的提示语,抓住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来解答。注意“吟、啸、疏、荒、戍、垒”几个易错字的字形。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兔比作“千缕丝”和“一团雪”,极言兔毛的纤细和颜色的雪白,生动传神。 5.【甲】诗作者假托白兔向嫦娥乞药,侧面表现对小白兔的喜爱,别具浪漫情怀;【乙】诗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两句的意思是:它睡在月亮下,绒毛像丝一般纤细,它卧在秋风里,就好像一团雪球。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白兔”,喻体是“千缕丝”“一团雪”,形象生动地写出白兔毛的纤细和雪白。
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甲】诗“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的意思是:小白兔呀,如果你碰到嫦娥,请帮我问一问,长生不老的丹药能不能分我一粒。表面上是乞药的戏谑之语,实则是侧面表现对白兔的喜爱;
【乙】诗“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进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6.D 7.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A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B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表明作者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
【解析】6.本题考查诗词理解和赏析。
D.“春水”“春花”“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结合下片“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可知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而不是心旷神怡,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A.“谁怕?”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诗人不惧困难,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表现了作者顺应自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B.“诗酒趁年华”,作者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句同样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B 9.不矛盾。小序中“已而遂晴”指雨后天晴。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不管人生是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只要泰然处之,就会多些宁静和快乐,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8.考查诗词理解与分析。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此句并未用典。
故选B。
9.考查词句赏析。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矛盾。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根据小序中“沙湖道中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可知,“风雨”实指从野外返回时遇到的风雨,“已而遂晴”指雨后天晴。联系上片中“一袁烟雨任平生(一身袭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可知,“烟雨”一语双关,在此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指的是人生困境。联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知,作者坦然踏上归途,不畏惧前方的困难。可见“晴”字一语双关,代表的是顺境。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作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遇到任何事都能够淡然处之,宠辱偕忘,达到一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10.(1)B
(2) 甲诗:夜晚宿营于旷野,“帐”内灯光熠熠,“千帐灯”足见军营之多,可谓取景壮丽,意境寥廓;“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思乡情怀真切感人,可谓感情细腻。 乙诗: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种寥廓的意境,而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又烘托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意思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这句话交代了要去的方向,没有交代身处之地,“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故这句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B错误,故选B。
(2)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答题思路:赏析诗句,抓住“写景意境寥廓,感情委婉细腻”这两个特点、结合具体词语去体会、分析。
(1)夜深千帐灯: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千帐”二字写出了军营数量之多,深夜,千帐亮起灯火,从视觉上看,景象壮丽辽阔;从情感上思考,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含蓄地写出思乡、寂寞之情,感情细腻。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苍凉、萧索的景色烘托了氛围,暗示了词人内心因为出塞而生出的怅惘之情,含蓄委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