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一、选择题
1.《儒林外史》中,出身“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的人物是( )
A.匡超人 B.王冕 C.杜少卿 D.牛布衣
2.下列人物形象不是《儒林外史》中的一项是( )
A.王冕 B.严贡生 C.匡超人 D.范爱农
3.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他临死的时候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根手指头的意思是( )
A.灯盆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 B.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C.两位舅爷不在跟前,非常挂念 D.还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
4.下面是《儒林外史》中的四组兄弟,属于性格相似型的一组兄弟是( )
A.严贡生 严监生 B.杜慎卿 杜少卿 C.余殷 余敷 D.汤奉 汤奏
5.下列《儒林外史》选项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内容 人物
A 醉心于功名者 王惠
B 贪官污吏典型 匡超人
C 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者 周进
D 心性高洁者 王冕
A.A B.B C.C D.D
6.下面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喜剧性与悲剧性高度和谐统一,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7.关于《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B.作者通过描绘书中人物,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C.小说通过对士人丑陋嘴脸的描写,批判了科举制度。
D.小说运用讽刺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象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阅读选段,结合整部作品来揣摩,下面哪一项最有可能是吴敬梓的写作用意?( )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A.细致描绘了雨后的湖光山色,突出了自然明亮可爱之美,实则是含蓄地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暗示士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B.王冕觉得画荷有趣,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学会,后来果然全县闻名。作者意在告诉读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荷即莲,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细写荷的情状和王冕对荷的喜爱,且把它放在第一回,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D.作者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从而引出下文时知县、翟买办索画等情节,在对比中表现时知县等人的心机。
二、填空题
9.填空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_________小说,全书共56回。在这部书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_________。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____________。
10.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得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________,而其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片段:
看哭,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这里的第一名指的是谁? (填人名)
三、语言表达
12.《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描写达到讽刺的效果。结合与范进这个人物相关的部分情节,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的批判精神进行简述。
13.下用呈现了《儒林外史》中的某个经典情节。请你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情节。
四、名著阅读
14.下面是初三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思考与理解
分类细读 书中有不少兄弟形象,如下列三组:A.严贡生 严监生 B.王德 王仁 C.杜慎卿 杜少卿 D.娄三 娄四 (1)这几组兄弟中,品性大相径庭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回目名探 究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2)“名流”指______(填人名)(3)问题:作者在书的首尾写名流贤士的意图是什么?______
探析讽刺 手法 第3回周学道教校士拔真才,胡屠夫行凶闹捷报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 (4)“真才”“良朋”分别指______、______(填人名)(5)问题:结合这几个回目名和它们的内容,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讽刺的?_________
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5.结合选文三个选段,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16.结合整本书内容,分析匡超人这种变化的原因。
17.鲁迅评价本书作者,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18.“帽子”,有时是一个人身份或形象的象征,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儒林外史》中,写帽子的地方不少。结合名著内容,从形象或追求的角度为下面两个人物画像。
(1)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王冕)便戴了__________,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2)(周进)头戴一顶__________,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①旧毡帽 ②高帽
王冕戴的帽子是__________,他的追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进戴的帽子是__________,他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名著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
故选C。
2.D
【详解】考查名著人物。
D.范爱农出自《朝花夕拾》。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了解情况。
原文是这样叙述的:只有他老婆赵氏明白:“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完,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果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没了气息。
从原文可知,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意思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叫人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
故选A。
4.C
【详解】A.严贡生:六亲不认、无恶不作;严监生:胆小怕事,勤俭本分的封建土财主。二人性格不相似;
B.杜慎卿:阿谀奉承,虚伪;杜少卿:淡薄功名,傲视权贵。二人性格不相似;
C.余殷、余敷是书中兄良弟悌、和睦敦谊的典范。兄弟二人情深意笃,性格也投缘,做事也合拍。弟弟为哥哥挡官司竭尽全力,不避风险;哥哥做官也要带着弟弟去赴任,舍不得片刻分离。二人性格相似;
D.汤奉、汤奏两人分别任职于广东高要县知县和贵州镇远府镇台,汤奉细心严谨,汤奏急躁冲动。二人性格不相似;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王惠,出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典型的封建官僚迷信鬼神的庸官。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后来宁王叛乱,王惠降敌,不料叛乱被王守仁镇压。后来又借蘧公孙等人的帮助得以脱身。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A.有误,王惠——典型的封建官僚迷信鬼神的贪官;
B.有误,匡超人——年轻时孝顺父母、求学上进,但是自私自利、追名逐利,渐渐堕落;
C.有误,周进——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
故选D。
6.D
【详解】D.范进原是54岁的老童生,考上秀才后,应考,中了举人。中举后人生逆袭,彻底融入了坑害他肉体和精神的封建制度中,压榨百姓,榨取钱财,继续成为吃人的怪物。“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有误;
故选D。
7.A
【详解】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
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理解。《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中王冕主要情节是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拒赴官约、指陈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其性格特点是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A.作为讽刺小说,作者认为士人没有春天;
B.作者意在讽刺儒林,褒奖清流。选项中的理解属于牵强附会;
C.通过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树立不慕荣利的士人楷模,和“莲”的志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一致的;
D.王冕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不想去成名成家,更不想去攀附权贵,这也是作者赞赏他的地方,选项中“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说法错误;
故选C。
9. 讽刺 周进 沈琼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人物、情节的识记能力。
第一空:结合作品背景《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因而《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第二空:结合名著第二、三回刚出场时,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又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后考上举人,任广东学道后,为了照顾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可知,文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第三空:结合名著第五十六回可知沈琼枝是被宋神宗下诏表彰的唯一女子。《儒林外史》中沈琼枝,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刺绣为生,后参殿试,中进士被宋神宗下诏表彰。
10. 周进 云片糕事件
【详解】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根据阅读的积累,抓住句中表述的关键点,即可得出答案。①根据句中的“足以与范进媲美”可知是周进。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②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他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他哄吓诈骗,无恶不作,书中对他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相关情节:严贡生带着新婚的二儿子、媳妇搭船回家。晕船,吃了几片云片糕,剩下的几片云片糕,故意放在船头,半日也不来查点。掌舵的馋了,把那几片云片糕给吃了。严贡生早看在眼里,他“只作没看见”,可是,船靠岸时,严贡生却大呼小叫说自己的药丢了。掌舵的承认自己偷吃了云片糕,严贡生不依不饶,恐吓要将船人送官,众人劝着,喜钱酒钱也不给了,严贡生才扬长上岸。严贡生拿几片云片糕吓唬人,就为了不想付船钱。
11.范进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故“第一名”是范进。
12.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的概括,写出一种即可。
情节表述样例:①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一路帮他扯了十几回衣襟后的褶;②对范进的称呼由之前的“现世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变成了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②乡邻从之前对范进一家揭不开锅窘况不闻不问,到纷纷拿来鸡蛋白酒都米和鸡等。
【详解】答题思路:找到并指出《儒林外史》中和范进相关的产生讽刺效果的细节和手法,分析其表现的批判精神。
示例1:细节描写,当范进给了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表现出胡屠户对金钱的贪婪。
示例2:夸张,细节描写。“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中举前范进母亲、妻子几乎饿死,邻居没有上门,中举后,范进发疯,邻居争相帮忙。表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的趋炎附势。
13.因为家里人多点了一根灯草,严监生觉得浪费,临死都不肯咽气。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浏览图片可以得知,主要描述一个枯瘦的老人躺在床上,右手抬起伸出两根手指,床边围着一群男女老少,似在询问老人什么事情。这让人马上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两茎灯草》,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14. A C 王冕 作者讽刺士人的堕落,目的是警醒世人, 颂扬名流贤士是为士人树立榜样,渴望为文人立品,为世人矫俗。(意思对即可) 范进潘三(潘自业) 反语(写“正话反说”“反讽”“说反话”等亦可)
【详解】(1)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八个人物形象有较好的把握。严监生吝啬成性,严贡生强取豪夺、坑蒙拐骗、强横霸道;王德、王仁均是虚伪势力的小人形象;娄三、娄四心地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待人诚朴、谦虚恭谨;杜慎卿别出心裁追求高雅,却趋于矫情,寻花问柳,放荡无聊;杜少卿不服礼法,不趋功名,自由洒脱。
故选AC。
(2)考查名著识记。
第一空,由“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知,回目中的“名流”指王冕。相关内容:王冕七岁丧父, 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
(3)考查写作意图。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它通过对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绘,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以冷峻锋利的笔触、白描写实的手法、不动声色而实为皮里阳秋的叙述语气和流畅生动的白话语言,列述了一个个头戴方巾、口诵圣贤之书的儒生的故事。作者在书的首尾写名流贤士,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骂世,而是为了醒世;包含了作者的美好期待——为文人立品,为世人矫俗。可据此作答。
(4)考查名著识记。
《儒林外史》第3回“周学道教校士拔真才,胡屠夫行凶闹捷报”大致内容:周进被众人救活后,扯着号板大哭,直哭到口里流出血来。众人把他抬到一个茶棚,凑银子与周进纳监进场。进头场,“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果然中了。汶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京试又中了进士。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周进赴任,决心不屈真才。据此可知,回目中的“真才”指范进。
《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大致内容:施美卿想把弟媳卖与别人,却误把妻子送了出去,对方不退,施美卿告了官,但又没卖弟媳手续,欲出些银子了却官司,潘三爷同样把事办成了;金东崖的儿子想考学,但没有学问,想出银五百两找人替考。经过潘三爷仔细筹划,由匡超人替考,并顺利考中。匡超人也因此得到了二百两银子。因此买了房,并由潘三爷保媒,介绍郑老爹的女儿成了亲。匡大给弟弟来信,让其去温州应考,考中。同时,他的老师,乐清县知县被诬陷一事,核实释放,并升官至给事中,给匡超人来信,邀请过去。潘三爷终于作案太多被拿下监。据此可知,回目中的“良朋”为潘三(潘自业)。
(5)考查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既要结合小说,又要联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回目名,“周学道教校士拔真才”“胡屠夫行凶闹捷报”和“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可知,章回名称包含人物和所做事件,人物所做事件看似合乎常理符合情味,实则反映其自私自利、追名逐利的丑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方式,来讽刺这些人物的虚伪面貌。
15.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6.匡超人转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外因:社会上追求功名的氛围以及假名士生活虚伪的环境;一个内因:人对于权利金钱的贪图欲望。 17.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次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狂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解析】15.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甲文,根据“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可知,先前,匡超人对父母孝顺,是个善良的人。
乙文,根据“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分析,他对妻子态度蛮横,是个冷漠的人。
丙文,根据“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分析,他对朋友虚伪、圆滑,是个市侩小人。
综上分析,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6.考查名著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懂事又善良的孝子,内心真诚纯洁。家中贫寒,无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人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房屋着火了,急忙背着父亲逃了出来,而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里。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奸诈欺人,无情无义。他和假名士同流合污,跟着潘三为非作歹,伪造朱签,替人考试,后来又赶妻子回家,停妻再娶。在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下,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来遏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人们为了向上走,只有苦读诗书来换取功名,都把仕途看做自己的唯一出路,为了取得成就可以不顾家人、败坏道德。在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描写这样一个农家淳朴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批判了恶浊势利的社会中士林阶层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揭露了牢笼志士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另外,还有内因,即自身对于权利金钱的贪欲。
17.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丙文中,根据“匡超人道……”可知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匡超人“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的目的,是借潘三的出手豪爽,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
根据“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可知,匡超人这番话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了,他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
匡超人在潘三坐牢后,完全忘记了当初潘三帮助他的事情,避而不见,还说出冠冕堂皇的话,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18. 高帽 王冕是一个文人,他不慕功名,仰慕屈原,志向高洁。 旧毡帽 一个穷困潦倒的童生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王冕不慕荣华富贵,志向高洁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所以王冕应戴高帽,展现其志趣高洁的文人形象。
周进已经六十多岁,却依然还是个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好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生活窘迫,所以周进应该戴旧毡帽体现其穷困潦倒的落魄模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