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素描的发展历史
“素描”——朴素的描绘,亦称单色绘画。它是一切艺术创造行为的造型基础。被称为“造型之母”。 世界素描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就总体而论是随着美术史的系统脉络演变而成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众多的画家和画派。他们均以承先启后,不断探索的精神为世界素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1原始文明
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是以最简单的表现形式——线条、图案、符号,用来表达人们对然与生活的记录。原始人在动物的骨片石板陶器等物体上留下各种形象就成为今天素描的原始形式。如中国半坡出土的蛙文彩陶双耳罐。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造型形象,透出强烈的原始美感。中国古代的白描也是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形象,表达动式和结构,堪称式东方式素描。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东方素描典范。古代的埃及文化悠久,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风格。大部分人物造型用平面形式表现,而经常是侧面带有正面的眼睛,或正面的身体带有侧面的脚,并且头部发式造型简单概括,画面充满东方风格的装饰纹样。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壁画陶器上,素描通常是用细微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再加以色彩平涂。
1.2文艺复兴时期
在艺术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素描艺术逐渐发展兴盛起来。成为世界艺术史中最亮丽篇章。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打造出很多艺术大师,其中最杰出的三位——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被称为当时的文艺复兴“三杰” 。列奥多纳·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在佛罗伦萨郊区的塔奇小镇。他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把光线和投影溶入到绘画当中去,在这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他还善于用科学的角度研究空间与透视,并将他们系统的结合起来。绘画代表作《蒙娜丽沙》《最后的晚餐》《安加利之战》等。拉斐尔.桑蒂(1483—1520)作品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为主,但塑造的形象确很平民化,朴实而生动,优雅中体现柔美。代表作《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小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与建筑家。他的素描造型结实,结构准确。代表作《大卫》《垂死的奴隶》《.朱里.美第奇》《摩西》等。
1.3.十七、十八世纪多元的欧洲
十七—十八世纪艺术发展呈多元趋势,很多国家涌现出杰出的艺术大师。如鲁本斯(法兰德斯)、伦勃朗(荷兰)、丢勒(德国)等画家,他们在创作大量的油画同时,也产生许多为油画创作绘制的优秀素描稿件。这些稿件均以写实形象出现。表现出精湛的写实技艺。风格上线条流畅、奔放,人物形象生动准确。在素描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4.十九世纪的法国
法国的十九世纪,是继古希腊与文艺复兴运动后第三次艺术发展的高潮。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聚集在巴黎,使巴黎成为艺术中心。并且相继涌现出不同风格的画派。
(1)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画派
古典主义注重的是强调素描关系、光影效果,将色彩放在第二位。画面造型严谨,多表现静态下的情景.古典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安格尔,代表作《莫瓦铁雪夫人像》《瓦尔平松的浴室》。浪漫主义则强调对色彩的表现和渲染,画面构图的经常是动感较强。在造型上较松弛,线条奔放流畅。代表人物——席里柯,作品《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2)法国的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艺术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继古典与浪漫主义以后,又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这一画派的宗旨是事实求是的表现生活和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代表人物有库尔贝及米勒。
(3)印象派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是个反传统的典范。他们抛弃在画室内作画的传统画法,而主张画家亲自到户外去作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真实的阳光和色彩。他们的画面生动活泼、光影颤动、色彩缤纷,赋予大自然以绚丽的生命力。印象派的贡献是发现了光与色的相互作用,对外光与色彩进行探索与追求。他们观察到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在阳光下不断移动它的光影关系,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光影所构成景物的不同色彩关系,不过分强调景物的固有色。代表人物 ——莫奈,德加,雷诺阿等。
(4)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是继印象派后期产生的一个著名的画派。
后印象把印象派的对光影的执着承接过来的同时更加强调内心主观的感受和表现。如果说印象派是科学的、客观的研究表现世界,那么后印象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较他的前身更为杰出。它的代表人物凡.高、高更。
1.5.俄国素描
俄国的素描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列宾等。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出现了被称为契斯恰可夫的教学体系。这种以精确描写模特,重视质感表现,重视透视空间为训练模式,建立在传统上的美术学院教学,努力使造型接近古典美的理想形体,并要求学生必须以精通解剖作基础。在美术学院里素描占决对地位。这种训练模式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各大美术院校引进。目前,国内有些艺术院校还在延用着这种教学模式。这种训练模式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弊病,优势是能培养艺术家扎实的基本功,弊病是却缺乏灵动性,压制了创造性,过分夸大了机械性。
1.6 现代素描
现代素描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全面多元发展而发展的,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最具代表性的有野兽派和立体派的诞生,对艺术界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马蒂斯的绘画线条旷野,夸张变形。毕加索的绘画以立体和多维空间为表现语言,造型大胆而怪异。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知识目标:
储备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培养点: 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激发点: 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 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 生活——美术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 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内容: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反思: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评述: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小结:
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课件11张PPT。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再现性表现性美术作品创作形式再现性表现性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真实抽象油画 董希文开国大典1、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4、它来源于什么? 血衣(油画素描稿 现代)王式廓192×345cm? 1959年 ? 国家博物馆藏 素描《血衣》,以极其朴素但非常符合作品情感基调的黑白灰语言,极具戏剧性冲突效果却又葆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的构图处理和人物塑造,使新中国美术创作第一次实现了以素描表现重大主题,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素描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艺术价值,非常珍贵。
《血衣》形成的“深入生活-素材写生-草图研究-画布创作”的创作方式,对新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和学院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衣》创作与意义 思考后回答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由此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格尔尼卡 782×350cm 1937年 西班牙 毕加索请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思考并回答《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
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呈现真实,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所以,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件18张PPT。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俄罗斯 马斯连尼科夫·韦塔利 静物? 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挪威 蒙克《呐喊》 感受下列作品所表现的不同的主观情感王式廓(1911-1973) 《血衣》 素描 192×345厘米 1959年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来欣赏的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具诱惑性,最有争议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猜猜看,他是谁呢?
毕加索(1881-1973) 《格尔利卡》 油画 1937年帕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出生于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问题:
为什么这幅画叫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投下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皇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具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当场被炸死,3/4的建筑被彻底毁灭。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用六周时间来完成这幅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 1.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2.画中各要素表示什么? 3.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 4.画面的色彩问题?思考讨论: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濒死长嘶的马匹 这些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局部欣赏:牛头动作表情: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
象征意义: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局部欣赏抱孩子的母亲动作表情:仰天痛哭、悲痛
象征意义: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
请同学们在课下选好一幅美术作品,课本上的或者是自己网络上搜集到的作品,用文字写出作品的详细介绍(200字左右)。 课后活动课件21张PPT。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一、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二、你认为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2、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你是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思考与讨论1、你了解的艺术家是怎样深入生活的?一、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一)将图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探讨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虾 (中国画) 齐白石五马图 (中国画) 徐悲鸿向日葵 ( 油画 ) 凡高 (荷兰)在激流中前进 (油画) 杜键泥猴 张致和(二)试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 1、请说出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 2、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试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透视线引向毛主席 真实天安门的廊柱画中天安门的廊柱二、你认为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1、你了解的艺术家是怎样深入生活的?2、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怎样表现虾的眼睛?
怎样删繁就简画虾的腿?
齐白石的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
齐白石画虾还给我们哪些启示?传神的美虾 (中国画) 齐白石色彩的美 在阳光更为明亮灿烂,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国南部,凡高找到了灵感,从次,他的色彩画得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丰收 (油画) 凡高(荷兰)奥里斯教堂(油画)凡高(荷兰)悲壮的美 列宾用三年的时间到伏尔加河体验生活,他用这幅画,通过对被奴役者的悲惨命运的刻画,表现出一种悲壮的美。作品鼓舞人民奋起抗争,获得自由。
伏尔加河纤夫 (油画)列宾( 俄国)笔法的美 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 想想看,还有哪些表现技法是从客观世界中来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中国画) 白雪石材料的美(2)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开阔了视野,表现生活创造了美。(1 )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和灵感。公牛头 毕加索(西班牙)纸版画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必须热爱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齐白石——著名的中国画大写意画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毕生从事美术创作。他所描绘的画,都是他经历体验过的对象。虾蟹、青蛙、雏鸡、白菜、牧牛、油灯,他把对土地、对家乡祖国山河草木的一片深情化作水墨和色彩的图画。
齐白石像 (油画 ) 吴作人 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在生活的实践中,把对人生、自然、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作品,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
再现性作品表现性作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灵感激情媒介发现创造再现表现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学生作业:评述: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