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带有虎的词语吗?如虎添翼,虎头虎脑......,积累丰富,为你们点赞。辛弃疾说:气吞万里如虎,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种攀岩走壁如履平地的虎,它就是爬山虎。请大家跟老师一块书空课题:爬山虎的脚。注意虎是本课的生字:横如勒马要挺直,钩要轻巧,竖撇要舒展
二、检查预习,概括全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谁想来介绍一下叶圣陶爷爷。请你。这是叶圣陶爷爷写得童话,所以被人们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2.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想来读一下。请你。我们齐读两遍。
3.这个字老师变红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根据不同的意思组词吗?
4.隙看它的象形字,可以知道就是阳光从缝隙里透进来。请看这两个同学的书写,你发现有哪些不出错的地方?
5.请跟老师书写一下:隙:左右结构,左耳旁,写得时候注意右边上面的小没有钩,下面的小要有钩。请大家再学习案上工工整整写两个,做到头正肩平足安。写完后,让同桌检查一下,如果不错,给她打个对号。
6.同学们,这是大家课前预习的收获,请张艺馨同学读读自己整理的内容,请李泽铖同学读一下自己整理的内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答案。板书:叶 脚。老师有疑问,三四五自然段就只是写脚,是不是太简略了呢?李泽铖,你能根据你的回答再来说一下,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对,要把每段的段意合起来就是了。这就是段意合并法。是我们概括文章内容很好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同学们,既然文章写得是爬山虎的脚,咱们就来研究一下它的脚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5自然段,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用( )标画出来,小组内谈谈你的体会。
2.学生交流。
3.出示重点句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问:本段文字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四句话:位置。形状、数量、颜色。(2)请看下面的两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更符合文意?预设:第二幅,因为它和原文描述的一样。(3)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你觉得小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才画得这么好的?
预设: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的六七根,嫩红的(4)原来小作者画的好关键是作者介绍得准确生动,看来,只有生动准确的表达,才能让别人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准确的形象,这也是一篇好的文章的关键。(5)咱们来看一下,真实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吧。作者的描述是否和它们一样。预设:一样。板书:画脚。(6)同学们,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准确生动的表达的背后,又做了哪些努力呢?预设:细致入微的观察。(7)同学们:这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8)现在同桌两人合作,试着填一下这些空吧。谁想回答,请你。我们齐读一下。
4.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圈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预设:触变巴拉贴(1)我们来看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吧。看视频。(2)“巴”换成“粘、挨”好不好?为什么? 我体会到了....预设:学生模仿这两个动作,感受巴是用尽了全力,其它两个词则是没有用力。所以才有了最后,如果不费一点力气,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3)通过这一系列的动词我们就感受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了。也感受到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谁能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呢。请你,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请你读。
5.同学们,正是因为爬山虎这么一脚一脚的怕,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景色。所以,作者写出了这样迷人的文字。谁想来读。请你,老师给你伴乐来读。
6.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看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对,作者不仅细致的观察事物,而且还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的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板书:观察——表达。我们都已经落实了。而且,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7.大家来看一下课本后面的观察日记,一共用两种形式。谁来读一读:四、随文练笔,发展能力
1.同学们,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老师给大家 3分钟的时间,试着完成观察小绿豆的观察日记,看谁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2.展示,掌声。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依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再把你的观察结果用你喜欢的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