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朝与地方部族之间通过青铜礼器、玉
石、铜矿以及盐等资源的交流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这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A
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故排除B项;商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C项:材
料信息不能反映商朝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故排除D项。
2.C【解析】清朝在地方行政规划上打破了地理界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从而维护地方政治稳定,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D三项
3.B【解析】根据材料“需要得到公民大会的选票”“需要获得元老院的物资支持”“公民有权批
准或拒绝”等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了制约和监督,故选B项:罗
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公民不能决定国家政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机构
分工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4,A【解析】教皇为了报答查理大帝,宣布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从而
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利用的关系,这说明当时欧洲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故选A项;材料
没有涉及基督教分裂的信息,故排除B项:当时欧洲没有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故排除C项:查
理大帝解救了教皇,不能据此就断定王权高居教权之上,故排除D项。
5.D【解析】材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在各个方面拥有的权力,这说明当时德国联邦议
会拥有较大权力,故选D项:材料反映不出议会权力分配机制逐渐完善,故排除A项:当时德
国没有形成“责任内阁”,也没有形成“共和政体”,故排除B、C两项。
6.C【解析】根据材料所知,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选举程序并没有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的要求来贯穿执行,而是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直接指定,这表明当时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
挑战,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行政
权力的信息,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7.A【解析】1941年边区政府通过“创造劳动英雄”,开展生产竞赛活动来推动边区地区的社会
经济发展,从而为处于相持阶段的抗日战争提供有力的支持,这顺应了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故选A项;“创造劳动英雄”与干部队伍培养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一战
线的信息,故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基层举行选举大会,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
民主制度的构建,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9.D【解析】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组织“不缠足”组织,反对女子缠足陋习,提倡婚姻自由,
这说明戊戌变法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良,故选D项;维新派人士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
想武器,据材料不能得出戊戌变法的思想是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的,故排除A项:B、C两
项夸大了戊戌变法的影响,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
10.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工业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和增长的态势,
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我国经济开始引领世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48B+高二年级联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h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两单元。
圜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数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承认一些地方部族政权的合法性,这些部族将自己所在区域的玉石、铜
的
矿、盐等资源输送给商朝。商朝则会将铸造的青铜礼器授予这些部族,地方部族在得到青铜
製
长
礼器后,将其作为部族权威的象征。据此可知,内外服制度
A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区
C.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
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2.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眦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
都
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清
翰
朝这些做法旨在
A.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B.强化华夏一统观念
御
C.维护地方政治稳定
D.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3.罗马共和国时期,候选人成为执政官需要得到公民大会的选票,执政官拥有民事权力和军事
权力。执政官在组织对外作战时,需要获得元老院的物资支持,同时,公民有权批准或拒绝执
政官提出的媾和条件和媾和条约。由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A.公民决定国家政治
B.注重对权力的监督
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实行了民主集中制
4.799年,当一些罗马贵族企图迫害利奥教皇时,查理大帝亲率部属进人罗马解救了教皇。为
了报答查理,800年圣诞节这天,教皇宣布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据
赵
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欧洲
A.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
B.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分裂
C.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D.王权高居教会权力之上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4-48B·
5.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通过的决议须经过联邦议会批准才能生效。联邦议
会负责执行帝国立法所需要的一般行政命令和措施,调节各邦间的纠纷。联邦议会议员有权
出席帝国议会的会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德国
A.议会权力分配机制逐渐完善
B.议会影响责任内阁决策
C.形成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D.联邦议会拥有较大权力
6.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内阁总理的人选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后,全
部内阁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而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内阁阁员都是经过临时大总统袁
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
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
B.总统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
D.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7.表1所示为1941年上半年华北地区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表1
1
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号召,“边区优秀青年将政治热忧与劳动热忱相提并重,以劳动热忱作为测量政治
热忧的尺度”,“在今年春耕中创造一百个劳动英雄”
晋西北行署和抗联发出“为创造二百名劳动英雄而奋斗”的口号,晋西北妇联提出要创造40名女劳
动英雄
太岳区政府作出“创造劳动英雄,使村中农民开展生产战线上的竞赛”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颁布劳
动英雄标准,并准备奖励
A.顺应了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C.彰显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D.解决了边区的物资匮乏问题
8.图1所示为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
A.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
30gg86”5*
B.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C.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D.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
图1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24-4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