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D C D B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D C B
1.【答案】A【解析】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血缘政治体制崩溃,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故选A项;“用人政策不断改变”偷换了概念,秦国任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只是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而已,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项;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暂时不决策”可知,搁置即暂不决策,但不决策也是一种决策,搁置有可能引发或加剧官员内部矛盾的议题,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群体的掌控能力,凸显了皇帝在政务决策中的主导性与对政务决策的掌控,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故选A项;“避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排除C项;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说明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而材料强调皇帝的搁置权,没有破坏政事堂的议政制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由“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可知,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由“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可知,这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一署多员制的体制设置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C项;由“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可知,这是在地方管理方面的体制调整,而不属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范畴,排除A项;题干仅是对元朝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的解读,而并未提到其实施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结论,排除B项;实行一署多员制是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吸取了前代教训而作出的调整,而不属于因俗而治的特征,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随着罗马的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可知,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说明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故选D项;“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说明政治制度没有制约对外扩张,排除A项;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在平民的不断斗争下,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因征服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和经济交往产生的新问题,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深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的影响,联邦政府权力分配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召开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得到强化,排除A项;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渐确立,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排除B项;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39年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使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和渗透力达到鼎盛,结合所学全面抗战的史实可知,这主要是为了打造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国民党推行县制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打赢抗日战争,并非消除地方割据,排除A项;1939年已然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排除B项;此时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推行县制主要是为了强化集权统治,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发动和依靠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可知,“枫桥经验”的创造和发展,得益于村民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反映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材料“小事不出村……不上交”不符,排除A项;“各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项是外因,不属于制度保证,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梁启超宣扬清朝建立之初便有变法之举,意在为当时的维新变法寻找依据,故选D项;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的一位领袖人物,其言论的意图是为了顺利施行变法,而不是为了论战文字变革的重要作用,A不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梁启超宣扬清朝入关之初就倡导变法,并非是探究清初的改革措施,而是为自己的维新变法寻找依据,排除B项;梁启超用“变服色”、“变文字”来突出清朝初年与汉族政权所用文化符号的不同,而不是消弭满汉之间的文化差距,C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陈群认为,朝廷任用官员,并没有把人才都选举出来,于是设立九品官人制度,由中正分出高低不同等级的人才,然后加以任用,即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选拔治国人才,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与强化社会管控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西汉晚期……到东汉”“刺史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自然灾害不断,在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的过程中,刺史职权逐渐扩大,为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埋下隐患,故选B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地方政府灾害治理的具体实效,排除A项;气候因素不是导致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导致东汉灭亡的原因有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军阀混战等,排除C项;刺史是中央派遣至地方监察的官员,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事务官主要负责具体事务,不负责制定政策,故①错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故②正确;英国的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并非事务官,故③错误;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建立文官制度,保障文官的中立性和合法权益,不受党派活动的影响,这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故选B项; 材料说的是如何保障文官的中立性,而非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排除A项;文官的中立性,与工作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如何保障文官的中立性,没有扩大政府文官的职权,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村干选任标准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的选任标准,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这些都不是宗法世俗的影响,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说明村干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1989年的居委会和1998年的村委会,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汉初相比,汉武帝时期死罪事件数量较多,这与汉武帝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求相吻合,更强化社会控制,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是以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刑狱的对比,与秦朝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中古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律师和辩护人是极少的”“县官的良心就起着辩护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县官的良心对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县官辩护的对象是民众,便代表了他们以民为本,对民众的关怀,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故选C项;材料“县官的良心就起着辩护的作用”强调中国古代司法中,县官的良心对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县官的良心”是指对百姓的关心、民众的关怀,而不是“淡泊名利的政治修养”,并且“淡泊名利的政治修养”在县官案件裁决中不一定能起辩护作用,排除A项;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该理念虽县官应当有之,并不是县官公正裁决案件的重要原因,并且与材料信息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清廉公正的政治纪律”属于对官僚的要求,廉公正的政治纪律,虽然可以体现在县官的裁决中,但这不属于“县官的良心”,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拿破仑法典》将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翻译成司法语言,即强调法典用法律的形式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故选B项;“摧毁”一次过于绝对,排除A项;“最大”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并未根除欧洲的封建基础,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8分)
(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4分)
关系:庶族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由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2)特点:考课系统严密和完善;考课标准广泛,以德为先;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4分)
目的: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2分)
(3)时代性:注重教育法制化建设;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实行分科教育;新旧教育内容并存。(2分)
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或统一了全国学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可知门阀士族的衰落;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可知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据材料一“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的原则”可知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据材料一“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可知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可知庶族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由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科举制)可知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大唐六典》规定:……除此之外,还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可知考课系统严密和完善;据材料二“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可知考课标准广泛,以德为先;据材料二“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的重要依据”可知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二“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可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
(3)第一小问时代性,据材料三“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可知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据材料三“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可知实行分科教育;据材料三“课程有读经讲经、……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可知新旧教育内容并存;结合所学(癸卯学制)可知注重教育法制化建设;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及“外国语、……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可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结合所学(癸卯学制)可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以及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18.【答案】(13分)
(1)历史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倾向公开化;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威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威望提高;民众抗战热情高涨。(5分,答出三点即可)
(2)内容:反对命令主义;净化基层党组织;健全党委制;清除基层黑恶势力;坚持依靠贫雇农进行土地改革。(6分,答出三点即可)
(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建立健全民主制度。(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1939年11月”可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所面临的抗战形势更加严峻;据材料一“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可知当时国民党公开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党必须加强根据地建设,以便应对抗战需要;据材料一“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可知当时日方将针对的重点逐渐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企图扼杀敌后抗日力量;再加上,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建设的宣传大大提高了社会威望,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的主动性大为增强。
(2)据材料二“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可知反对命令主义错误做法没强调尊重群众的自主意愿;据材料二“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可知毛主席强调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树立党的形象;据材料二“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可知毛主席强调需要健全党委制,不断克服个人主义,建立集体决策机制;据材料二“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可知毛主席主张对基层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以便维护良好的基层民主秩序;据材料二“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可知毛主席强调必须依靠贫雇农在土地改革中的领导地位。
(3)据材料一“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可知党在抗日战争的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所以基层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据材料二“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可知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积极性;据材料二“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可知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建立集体领导机制,防止个人专断的出现,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运转机制。
19.【答案】(9分)
(1)主要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2分)
原因: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借鉴隋朝统治的教训。(2分)
(2)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罗马法律体系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3分)
(3)共同地位: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特点,据材料一“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可知《唐律疏议》的量刑参照了儒家礼法秩序,强调长幼、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体现了礼法结合;据材料一“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可知《唐律疏议》的量刑在不同等级主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体现了尊卑分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可知《唐律疏议》的量刑原则中体现了儒家伦理秩序,说明当时的法律建设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从法律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汉代至魏晋隋唐,我国一直存在援礼入法、以礼入法的特点,《唐律疏议》中关于长幼、夫妇之间的法律规定,体现了魏晋以来法律儒家化的趋势。
(2)据材料二“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可知“蛮族法典”是日耳曼人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在教会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据材料二“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可知蛮族入侵逐渐稳定后,中古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大批日耳曼封建王国相继建立,亟需通过制定法律维护国家统治秩序;据材料二“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可知日耳曼国家的法律深受传统部落习惯法的影响,所以当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发生争讼时,依然主要参考的是日耳曼习惯法;据材料二“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可知罗马法律体系完备,部分内容成为“蛮族法典”制定过程中的法律渊源;据材料二“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可知“蛮族法典”在在实施过程中,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圣经》和教会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
(3)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完成的标志,对后世王朝的法律制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由于体系完备,对中古欧洲法律制定都产生了深渊影响,所以,唐律与罗马法都是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20.【答案】(12分)
参考示例:
观点:二者观点均不够全面,我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阐释:西方文官制度对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谙熟政府内情,精通业务管理,能持续稳定地治理社会,从整体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文官制度下,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与法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但文官任期的长期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容易形成上下依附关系,滋生腐败;而且,文官人数急剧膨胀,文官层次越来越多,也一定程度增加财政负担,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因此,西方文官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又有着不可否认的阻碍作用,应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他观点亦可,如: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表示赞同;列宁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有较大的局限,一定程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我表示赞同。)
附评分细则:
项目 层次1 层次2 层次3
观点 3分 提炼和表达不够准确, 没有明确表态。(1分) 提炼和表达准确, 但没有明确表态。(2分) 提炼和表达准确, 有明确表态。(3分)
阐释 8分 能围绕观点分析,史实不准确,表达不流畅。(0—3分) 能围绕观点分析,史实准确,表达不够流畅。(4—6分) 能围绕观点分析,史实准确,表达流畅。(7—8分)
结论 1分 没有结论。(0分) 有结论,且有对观点的升华。(1分)
【解析】
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玛格丽特·撒切尔强调文官制度的优越性,英国文官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不断建立起来的,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从而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官员,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1855年开始,英国建立了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具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这使得文官能持续稳定地治理社会,从整体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文官制度下,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与法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据材料“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可知列宁强调文官制度的局限性,他看到文官队伍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文官的任期具有长期性,这会使制度逐渐僵化,且容易滋生腐败。此外随着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政府的财政压力逐渐增加,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2023—2024 学年度高二学年十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
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
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2.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
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
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 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
C.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 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
3.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
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
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
体制( )
A.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
4.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
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
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
这反映出,罗马(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 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
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 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5.“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表 1中各
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 1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4世纪,法国召开了由教士、贵族 法国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
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统
B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C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 美国政体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高二历史月考第 1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
D 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规定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总统与国会的权力
6.1939年,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县政府成为有行政、财政、教育、军事、
司法、警察等职能的一级行政组织(中央政府直属管辖),使得国民党的组织
规模和渗透力达到鼎盛。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动员全国资源进行战略防御
C.准备对沦陷区实施全面有效武装反攻 D.打造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
7.20世纪 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
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
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
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不断发展的制度
保证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
C.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要 D.社会治安环境的不断优化
8.1896年,梁启超发文指出:“上观百世,下观百世,经世大法,惟本朝为善变。
入关之初,即下薙发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矣;用
达海创国书,借蒙古字以附满洲音,则变文字矣……”梁启超此论意在( )
A.论证文字变革的重要作用 B.探究清初的改革措施
C.消弭满汉之间的文化差距 D.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9.《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
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
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 )
A.选拔治国人才 B.增强地方权力
C.强化社会管控 D.打破特权垄断
10.西汉晚期的小冰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在实行社会救
助和保障措施过程中,负有监察职责的刺史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地方行政权、
司法权乃至军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方政府治理灾害能力不断增强
B.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
C.气候因素导致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D.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11.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
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
任人唯亲,为此英国政府设置了事务官,该类官员( )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没有严重过错可以长期任职
③随内阁共进退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择优录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1883年,美国出台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须经考试择优录取,总统也不
高二历史月考第 2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
得因为文官拒绝从事政党活动而对其免职。1897年麦克金莱总统发布命令,
规定凡经考试录用的文官被免职,有权见到书面理由,并可对此进行辩解,否
则不能被撤换。这些举措( )
A.保障政府官员清正廉洁 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
C.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扩大了政府文官的职权
13.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
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14.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搁置)”。到了汉武帝
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
种变化是因为( )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15.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司法现象有一定的思考,他说:“中国人有一种深刻的信念,
认为任何案件必须根据它的具体情况进行裁决。在中古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律
师和辩护人是极少的,县官的良心就起着辩护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县官的
良心”意指( )
A.淡泊名利的政治修养 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清廉公正的政治纪律
16.马克思认为《拿破仑法典》以资本主义绝对的私人财产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
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把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
济生活条件”译成了“司法法规的语言”。马克思在此强调,该法典( )
A.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B.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是拿破仑对法国的最大贡献 D.根除了欧洲的封建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8分)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
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
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
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
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还
有 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
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
高二历史月考第 3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
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
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
汇总,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
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三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
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
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
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
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
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
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
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目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阐明“癸卯学制”体现的时代性。结合所学,简析“癸卯学制”
的意义。(4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年 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
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
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
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
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
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一切工作
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他还提出了要由下而上地展开
整党工作,要把党的正确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提升党的形象和改变党的面貌,
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他还发现“有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
高二历史月考第 4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
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
委委员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危害最大。在反奸清算的斗
争中,他认为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
处,这样才能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建立良好的民主秩序。在土地
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这样才能赋予广大的贫农雇农以政
治经济权利。
——摘编自赵新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党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2分)
19.(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
原则 内容
尊长卑幼相犯 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相犯 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良贱相犯 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
主奴相犯 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
重
——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
材料二
公元 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
史称“蛮族法典”。公元 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
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
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
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
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
产继承的法律规范。
——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分)
高二历史月考第 5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
的共同地位。(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
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
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
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
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
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
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
(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
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二历史月考第 6页(共 6页)
{#{QQABAQYAggiIQBBAAQgCUwEwCAAQkAECAAoOwAAMMAIAg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