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 《封神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也有一些非常聪明的臣子,用委婉的方式让国君采纳自己的建议。今天,我们就看战国的邹忌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的。请欣赏课文故事图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3、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齐威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u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原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1篇,东周1篇,秦5篇,齐6篇,楚4篇,赵4篇,魏4篇,韩3篇,燕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战国策》中故事南辕北辙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信誓旦旦天明,早晨第二天天天诚恳的样子私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
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人偏爱私下修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长修建整治诚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心,真诚的确,确实表假设,如果方方欲行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才,刚刚方圆,纵横地方1、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美”。?2、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面:名词作状语,当面。3、面刺闻:使动用法,使……听到。4、闻寡人之耳者1、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2、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3、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4、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邹忌——??妻————妾————客?私畏求讽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三赏————广开言路?
三变————政治修明????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纳谏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作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邹忌知道不需说多余的话。?齐威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
意味着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文中的三问三答。?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zhāo?早晨(名词) cháo??朝廷(名词) cháo??朝见(动词) 朝修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长修建整治诚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心,真诚的确,确实表假设,如果方方欲行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才,刚刚方圆,纵横地方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 选自《战国策》了解“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1、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2、背诵全文。
3、预习《愚公移山》 。 二、解释字义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孰视之 (仔细、周详)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好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私情)
4、朝服衣冠,窥镜 (早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