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3 23:59:58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B【详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由图片中郡和封国的名称,可知符合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故B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服指的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所以②是内服地区,B项正确;①③④都是外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一级的行政区划是在宋朝时期设置的,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B【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管理方式的改变,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排除C项;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出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以及“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可知,1912年的中国以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从英国报纸的描述来看,其对中国这样的做法持有疑虑,B正确;英国更多的是表达了疑虑而非否定,排除A;C不符合史实,1912年2月《临时约法》尚未颁布,因此不能认定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英国当时主要是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疑虑而非惋惜清王朝的失败,排除D。
6.D【详解】三个机构分别针对不同的需要设立,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各司其职,所以说其统治机构务实高效,故选D;A项没有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故排除;“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说明不是“多承明制”,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7.A【详解】根据材料“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分,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唾骂,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变法运动,但是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当时民众的思想需要大力启蒙,即民智民情有待进一步启蒙,A项正确;戊戌变法并没有损害大众的利益,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主要局限于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大部分官僚阶层以及人民群众并没有接受变法思想,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当时民众思想有待启蒙,没有强调戊戌变法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众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是麻木不仁,没有体现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A【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王位继承法》从宗教信仰、官职任免及出国访问等方面对王位继承者提出了限制,这进一步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这有利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位继承法》对英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影响,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议会对行政机构的限制,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尤其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故排除。
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执政官的司法审判权被转移到陪审法庭,反映出古代雅典权力民主化现象明显,进而反映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审理案件权力的变更,无法体现审判是否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与法律至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C【详解】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清代的圣旨应出自于军机处,C正确。中书省是隋唐和元朝时期的中央机构;内阁形成于明朝;吏部是执行机构,不负责撰拟圣旨,排除ABD。
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处设置于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把皇帝的旨意传达至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本题较为容易,学生只需掌握和识记关于军机处的基础知识即可。
11.B【详解】材料反映了秦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形成而非皇帝称号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A【详解】据题意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了分权体制,并且使审判、监督等权力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加强了行政监督的力度。由此可知清政府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结构框架,A项正确;清末行政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更加明确的专业化政府,排除BC项;清末新政并没有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操纵议会剥夺了议员的身份,并下令将其逮捕,表明当时英国国王仍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D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8世纪中期”可知,此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议员的议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元代时六部隶属于中书省,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四件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B项符合题意,其它排列均存在错误,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C【详解】根据材料“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基本沿用了同一系统,官员分工明确,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C项正确;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C【详解】根据美国宪法精神,众议院提出弹劾总统的指控后,总统面临参议院的审查投票,C项正确;美国总统无权解散众议院,排除A项;有权宣布弹劾案无效的是参议院而非最高法院,排除B项;美国总统不能直接否决众议院的弹劾决议,排除D项。故选C项。
17.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的“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朱元璋(时期)”,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废除丞相制度的弊端及明初社会问题的严重,故排除BD两项;题目中的信息“各机关奏事......朱元璋......处理”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的史实。故选C。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8.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可知,秦朝的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军事体系之外,自成体系。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监察体系
19.C【详解】据题意可知,周王对分封于商、夏故地的诸侯都强调要顺应当地的传统,同时宣扬周王朝的文化,由此可知西周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周王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因地制宜,没有体现利用血缘关系,排除A;周代的地方权力并没有集中于周王,排除B;周代开启了新的政治,并没有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排除D。
20.D【详解】根据地强调加强妇女的文化教育,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D项正确;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是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排除A项;根据“青年妇女主要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可知,此举目的并非为了培养劳动者的素质,排除B项;C项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6分)
(2)立法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或分权制衡原则)。(2分)
表现: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拥有行政监督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通过立法提案权和下院多数党地位影响议会立法;两党相互制约。(5分)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可知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
(2)立法原则:根据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表现:根据示意图一,从内阁的角度分析可知,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拥有行政监督权;根据示意图一,从议会的角度分析可知,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通过立法提案权和下院多数党地位影响议会立法;根据示意图一,从政党制度的角度分析可知,两党相互制约。
22.(1)问题: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限制相权过大。(4分)
特点:“三公”各司其职,权力相互制约。(4分)
(2)加强君主专制:唐代通过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专制;宋代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单独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来强化皇权专制。 (6分)
【详解】(1)本题考查秦朝时期的“三公制”,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概括;第二问从材料中“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宋时期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学生根据课本答出三省六部制、宋削弱相权的具体内容即可;即唐代通过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专制;宋代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单独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来强化皇权专制。
23.(1)原因:美苏冷战形势下,国际形势复杂;如果出兵朝鲜,会打破刚刚赢得的和平环境,不利于医治战争创伤;会打乱和平建设计划,不利于恢复经济;中国经济军事装备落后;担心引起美中公开冲突,扩大战争规模;不符合人们渴望和平的意愿。
(2)认识:不能作为不同意出兵的证据。
理由:这封电报只是反映了中央讨论出兵时,对一些问题的忧虑;同时这封电文中最后有“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因此此电文不能作为不出兵的决定。这封电报作为单一的证据,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历史。(7分)
【详解】(1)根据材料“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可得出毛泽东认为我国经济军事装备落后,仅仅靠几个师的力量无法解决朝鲜问题;根据材料“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可得出毛泽东;担心引起美中公开冲突,扩大战争规模;根据材料“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整个的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可得出毛泽东认为如果出兵朝鲜,会打破刚刚赢得的和平环境,不利于医治战争创伤,同时不符合人们渴望和平的意愿。
(2)根据材料“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朝鲜的求援,中国考虑到出兵后的严重后果,但这不能作为不同意出兵的证据。理由,根据材料“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讨论,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等信息可知,电报内容是中国对否出兵朝鲜问题的讨论,对此问题还未作出最后的决定,并且电报内容只是体现了中央讨论出兵时,对一些问题的忧虑,作为单一的证据,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历史。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2023-2024学年第1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有学者评价下图为“斑马式”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
A.西周 B.西汉 C.元朝 D.秦朝
2.盘庚迁殷后采取二元统治体制,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下面地图中属于内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江西省大部分区域在长江南侧而非字面上的西侧。称呼由来,是某朝初设江南路,后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以西路为重心。江南西路,后被简化成江西路,直至设江西行省。“某朝”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5.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
A.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B.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
C.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 D.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的失败
6.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枢机构多承明制
C.开始实行家国同构 D.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7.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杀害。但据一些个人日记记述;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分,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唾骂,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由此可见(  )
A.民智民情有待进一步启蒙 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 D.民众自觉维护清政府统治
8.1701年,激进辉格党人同部分托利党议员共谋通过《王位继承法》,该法保证了以后的君主都必须是英国国教教徒,并谴责威廉三世不久前把官职与赏金赐予外国宠臣及未经议会同意就离开国家之类的行动。这一法案有助于( )
A.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 B.推动两党制的形成
C.行政机构掌控立法权 D.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
9.公元前6世纪,雅典陪审法庭只是一个接受公民上诉的法庭,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执政官被剥夺了审理案件的权力,把案件提交到陪审法庭审理。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C.审判较为公平公正 D.具有法律至上传统
10.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
11.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12.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所属,相辅而行。“由具有议会性质的资政院掌立法,由十一部组成的政府掌行政,由大理院主审判而法部监茗”;此外,“还有督察院专任纠弹,审计院检查滥费,二者皆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从而加强了行政监督的力度。”据此可知,清末新政
A.构建出现代意义的政治结构框架 B.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改革的目标
C.建立了责任更明确的专业化政府 D.标志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13.18世纪中期,英国某下院议员在报纸上抨击了国王在议会的演说,国王下令将其逮捕,法庭以议员有豁免权为由将其释放。国王又操纵议会剥夺了其议员的身份,并下令将其逮捕。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 B.舆论监督的作用有限
C.议员议政权无法保证 D.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14.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1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16.2021年1月11日,美国众议院提出了弹劾总统特朗普的条款,指控他“煽动暴民袭击国会大厦”。根据美国宪法精神,结果可能是( )
A.解散众议院并重新选举 B.最高法院宣布弹劾案无效
C.面临参议院的审查投票 D.总统直接否决众议院决议
17.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21日,各机关奏事文书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件。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内阁地位提高 B.废除丞相是失误的
C.君主专制加强 D.明代社会问题严重
18.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 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 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19.受封地属于殷商故地的鲁、卫两国,周王嘱其“启以商政,疆(强)以周索(法度)”;分封地在所谓“夏墟的晋国,有大量原住民,且周边戎狄环伺,周王嘱其“启以夏政,疆(强)以戎索(法度)”。这表明西周
A.利用血缘维系地缘政治 B.地方权力集中于周王
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 D.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
20.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主要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
A.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
C.大力提升妇女政治地位 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
二、材料分析(40分)
21.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礼记》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大国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图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2)据材料如图二所示,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立法原则。根据材料如图一所示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民主政治中“权力制衡”的具体表现。(7分)
22.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后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占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瞹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月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原。…度市建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傣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里…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张星久《中国君立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10月2日深夜,毛泽东发给斯大林一封回电,电文如下:
1950年10月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
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道谨慎行事。
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整个的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讨论,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
——摘自《俄罗斯解密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对出兵朝鲜态度谨慎的原因。(6分)
(2)有学者认为此电报是中国不同意出兵朝鲜的证据,对此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