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复习教案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
第5课“风的作用”和第6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
第5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刮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蘑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呈现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6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人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计的。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1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性。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探究,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变化,研究了地震、火山、风、水的作用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人类活动也会对地形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地形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些变化猛烈,有些变化缓慢,有些来自于地球内部,有些来自于地球外部”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巩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使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缓慢,有的变化迅猛;
●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 地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石构成。
●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 风会磨蚀岩石表面并搬运碎裂物;
● 陆地上的水在不间断地循环,会对地形产生影响。
科学思维
● 经历对“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回顾、整理、再认识的过程;
●以记录、比较、交流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构解释、集体论证等科学实践。
探究实践
● 愿意分享、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级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态度责任
●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探索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
●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难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进一步建构“地形变化”相关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复习聚焦:通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地形,你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吗?(预设:高原、平原、盆地……学生按自己的水平自由回答)
过渡:这些地形原本就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回顾一下本单元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的认识!
揭示课题:《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板书)
逐课复习本单元教学内容。
二、想一想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形的变化主要是地球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于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地形变化,你有哪些认识呢?
提示:大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自己小组的结果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
(1)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
(2)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
(3)地震发生时该怎么自救?
(4)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分享。
3.除了地球内部因素,地球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地形产生影响,对于外部环境因素你有哪些认识呢?
(1)风是怎么对地形产生作用的?风对地形产生哪些作用?
(2)水是怎么对地形产生作用的?水对地形产生哪些作用?
2.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分享。
三、做一做
1.复习闯关,完成课上闯关复习题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
内 ———————地震 火山
(地核、地幔、地壳)
地形——变化的因素
外————————风 水(有无植被)
【作业设计】
1.卫星地图上,小明发现有一个地区低洼平坦,但是周围被崇山峻岭包围着,小明判断这个地区的地形是( )。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2.下面情景是地震发生后产生的是( )。
A.岩浆在地表流淌 B.形成雅丹地貌
C.形成三角洲 D.形成堰塞湖
3.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中,“岩石碎屑吹落并在桌面积累起来”,这个现象与下列大自然中哪个现象最为相似( )。
A.戈壁滩 B.沙漠 C.雅丹地貌 D.蘑菇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判断题。(1)从地形图上看,地球表面是很平坦的。( )(2)地壳的运动可以使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山脉。( )(3)地震时,在室外非常安全,不用避震。( )(4)火山的形成和地球的内部运动有关。( )(5)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6)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土壤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水流带走。( )(7)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行为会减少植物覆盖,导致水土流失。( )2.选择题。(1)仔细看世界地形图,可以发现地球表而海洋面积( )。A.比陆地面积大B.比陆地面积小C.和陆地面积差不多(2)在地球的内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4)在做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 )。A.地球内部的作用B.地球外部的作用C.人类的活动(5)在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B.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C.用砂纸打磨是模揿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6)随着河流的流速变化,( )最容易发生沉积作用。A.下游 B.中游 C.上游(7)关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B.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水的作用有关C.长白山天池的形成与地震有关3.连线题。(1)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2)将下列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沙漠戈壁口 风的侵蚀作用雅丹地貌 风的沉积作用风蚀蘑菇4.探究题。小雅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下图中的操作。(1)小雅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A.地球的结构 B.地震的成因 C.火山的成因(2)小雅做的实验是一个(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测量实验(3)实验中的橡皮泥代表的是( )。A.土壤 B.地幔 C.岩层5.实验题小明利用土壤做了模拟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实验。如右图,在水槽的一端用土堆一个斜坡,在中间挖一条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缓坡用装满水的塑料瓶沿“河道”上端慢慢倒入“河道”,水向下流,形成河流。(1)河道被水侵蚀后,形成的现象最可能的是( )。(2)经过长期变化,在e区域通常会形成平原地形。c区域沉积的成分主要是( )。A.鹅卵石 B.细沙 C.大石头(3)当河流流速较快时容易产生________作用,当河流流速较慢时容易产生_________作用。参考答案1.(1)X (2)√ (3)X (4)√ (5)X (6)X(7)√2.(1)A (2)A (3)C (4)A (5)B (6)A(7)A(1)B (2)B (3)C(1)C (2)B (3)侵蚀 沉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