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2 17:36:00

文档简介

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B
B 项曲解文意。“人们有怎样的独立的实践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错误。原文为:材料一第一段“人们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
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人们的实践不能是 “独立”。故选 B。
2. C
C.于文无据。“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文中没有如此说法,对前人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都需
要批判地继承。材料二第二段“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故选 C。
3. C 材料一的观点是对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A.论述对象是人生,而不是文化遗产。
B.论述的是考古的实质,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
C.论述的正是文化遗产继承问题
D.论述的是“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 与“传统文化”为交叉关系,不能用“中国精神”的论述来
阐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论题。故选 C。
4,①黑格尔的辦证法有合理的内核,但它是倒立着的;②马克思 “批判过黑格尔辨证法的神秘方面”,
正是批判其颠倒了 关系:而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赞成其辦证法的合理内核。③马克思
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看似不盾的态度,正是他批判地继和黑格尔辨证法的表现。
5. ①放一把火烧光大宅子,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人不懂得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不
懂文化的连续性;②“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他们不懂
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
6. D【6 题详解】D.王根流下的泪水并不是因为讲演内容难以成篇,而是因为他不理解人们对他爱悦的
笑,找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懊恼。故选 D。
7. D【7 題详解】D.“体现作者希望他长大”错,无中生有,且与文章主旨相违背。文章通过写王根的演
讲朴素实在,突出了号召抗战不能空喊口号而应该让人共情的主题。故选 D。
8. ①王根站上木凳上行军礼时,人们禁止不住对他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米,王根怀疑自己讲错了。
②王根讲自己当勤务的经历时,人们平静后猛烈鼓掌,王根心慌,特别用力地保持镇定。
③王根反复说不回家,人们掌声笑声相连,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要哭。
④看见他哭了,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心理变成了懊悔,觉得安慰的话都是嘲笑。
9. ①其他演讲者高喊“日本帝国主义〞的平庸俗套,很难让观众升起虔诚愤慨之心。
②王根从自己经历讲起,讲与亲人分别参加服务团,突出了王根的讲演真诚动人。
③这样的安排,用其他讲演者的讲演与王根的讲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王根的朴素实在,突出了
号召抗战不能空喊口号而应该让人共情的主题,具有时代意义。
10.BDF
11.D 名府,是对河内太守马棱的尊称,指“您”
12.B“请求赴任朝歌长”有误,依原文“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临危受命,并非
自己主动请求赴任。
13.(1)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弃他,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
产生怨恨。(捐,舍弃;安土重迁,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引领,伸长脖子,以上各一分。句意一分)
(2)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意,考虑;微,如果没有;
庶几,恐怕,大概。以上各一分,句意一分)
14.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
1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后就会不停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土地。
【参考译文】
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
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
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
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
背后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
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
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
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
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
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齐商议,众人一
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
他们杀死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
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
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
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
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
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
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
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
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
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
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
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
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15.D“实写”有误,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是说等到万物经历风霜后,再来看翠竹茂盛的景象,这是作
者对于赏竹季节的看法,不是回忆和想象内容。
16.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
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
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
不移。(相同点 2 分,不同点 4 分)
17.(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呦呦鹿鸣 且放白鹿青崖间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早生华发
18.①这个法则并不完美 ②人所不欲而勿施于人 ③要为所有需求提供服务
19.A处修改为:他本身想要的东西和医生设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
B 处修改为: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20.C【解析】仰望:抬头向上看。敬仰期望。仰视:仰头向上观看、观望。第一空,与“抬头”搭配,强
调向上观望,选“仰视”。第三空,“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带有一种敬仰之意,选“仰望”。
轻视:是指小看或讨厌。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第二空,指不小看弱小的人,选“轻视”。
缺少:缺乏(多指人或物数量不够)。缺乏:没有或不够(指一般应有的、必需的或需要的事物)。第
四空,感恩之情是人应该具有的情感,选“缺乏”。故选 C。
21.B 【解析】文中加点的“是”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A.表示存在,“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 B.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C.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 D.表示强调。 故选 B。
22.像是被风雨侵袭的庄稼,很难再结出感恩的果实;像是被乌云遮蔽的夜空,很难再泻出感恩的月色。
2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23. 作文(60 分)
材料分析:第一段材料以分号为界,分为两部分: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是谆谆告诚:“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励志书书名,也可以理解为一句流行语。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方面允许青春有困惑,有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徘徊,但另一方面,青春不能
永远迷茫,永远找不到方向。其实也隐含有,青春可以 “偶尔迷茫”,但最后还是要“奋斗”。
2、反向列举了两种青年人设:“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是明显要批判的,就是年轻人不能 “不思
进取、甘于安逸”,不能只定目标而永远没有行动。这里也隐含了青年除了“奋斗”外,还要“进取”、“行
动”。
第二段材料补充列举了两位名人,这是特意拉近学生与素材的距离,并且补充的村料有更明显的关键词
——“担当”与“无私奉献”。
立意分析:
1、找准写作方向(话题)——青春的价值
2、我到材料关键词——奋斗、进取、担当、行动、奉献
3、写作思路——“怎么做”的必要性
范文:
勇担使命,不负青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勇担使命,不负青春”。
近几年,“废人”“佛系”等词层出不穷,可是,我却常常想起毛主席眼中“击长空” 的雄鹰、闻一
多笔下“但问耕耘” 的红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人。在这个大有可为
的时代,我们青年就要用担当铸就青春的价值,注目家国,不负青春,不负芳华。
勇担使命,不负青春,需要我们迎难而上,毅然奔赴,搏取光明。
维克多 雨果曾说:“青年人,我们要鼓足勇气!不论现在有人要怎样与我们为难,我们的前途一定
美好。”如洪水般汹涌肆虐的新冠疫情,无疑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难题,但在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中,有
近一半为“90 后”“00 后” 的青年,他们刚走出校园,便披上“战袍”,毅然走向抗疫战场。他们勇敢
地承担了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留下了毅然前行的背影,令人敬佩。我们也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啊,当时
代要求我们负重前行的时候,我们也一样会逆风而行。一个人的内心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将会直接取决
于他为了使这些物质变得有趣、变得有意义付出了多少,青春也需要我们用义不容辞的担当来为其增光
添彩。
勇担使命,不负青春,需要我们保持年轻,超越自我,追求不凡。
杰克·伦敦曾说:“青年总是年轻的,只有老年才会变老。”实则不然,有的人虽然是青年,却躺平、
佛系,成为 18 岁的老年;而钟南山、袁隆平,虽然年老,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葆青春的激情。青
年当有年轻的心态、青春的活力,有梦想,有斗志,一次次超越自我,突破极限。2022 年运动健儿驰骋
冬奥会赛场,年仅 19 岁的谷爱凌打破世界纪录,勇夺首金;苏翊鸣一鸣惊人,如愿收获金牌……许许多
多的青年运动员不断刷新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比赛纪录,令人叹服。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不应因年龄推
脱时代重任,应从我做起,勇于践行担当精神。
勇担使命,不负青春,需要我们面向未来,站在时代潮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今天的中国,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
筑梦的时代,更是一个逐梦的时代。我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更是时代的圆梦人。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
我们应做时代的弄潮儿,将眼光投向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江梦南勇担青年之责任,于无声中突围,
成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正青春的姑娘们,用一支《唐宫夜宴》,再现了“盛世雄唐”。自觉担当,
践行使命,我们留给世界的是坚定执着的背影,世界回馈给我们的是“有志者,事竟成” 的欢欣。
同学们!鲁迅曾说:“愿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如荧光一般,
如果竟没有火炬,我就是唯一的光。”我亦愿同学们都能肩挑报国担当,无愧青春选择,实现青春的价值,
奔向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
科目:语文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
材料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
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
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
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以帮助,
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
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
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
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
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
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
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
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摘编自马克思《路易 波拿巴的零月十八日》)
材料二:
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是在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表现
现实,从而创造文化的。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
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虽然人们的文化思想归根到底是以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所造成
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但是,意识形态的完成过程,表现为思想依据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进
行创造的过程。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
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有前人所创造
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
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
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
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
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
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
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
1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
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是所以利
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
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
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
人物,用来调解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
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涵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
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君权至
上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
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
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
的照搬,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
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
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
(摘编自赵常林《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克思所说的“亡灵”,是指可供利用的己经死亡了的先辈们,人们可以借用它们的传统
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B.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对现实的认识,人们有怎样独立的实践活动
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
C.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是以文化的选择和积累为前提的,而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又必须
以批判继承关系为前提。
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并不拒绝人类所创造
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基本国情,它是在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多年建
设这一基础上开创的。
B.批判和继承是对立统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带有批判性,决不能全盘接受,但批判
也不等于全盘否定。
C.对传统文化要区别对待,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而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则
需要有批判地继承。
D.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批判继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批判继承其他国
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
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B.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士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
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余秋雨
C.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
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庞朴
D.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
2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
4.材料一里,马克思承认自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又公开承认自己“是这
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怎样理解这种貌似矛盾的做法。(4分)
5.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批判过这样两种人:一是面对大宅子“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二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称前者为 “昏蛋”,后者为“废物”。试
用本文的观点说明两者各有怎样的错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6-9 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这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这些人多半
穿着灰色的制服。因为除了教授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学校的学生。而被欢迎的则是另外一批
人。这小讲演者就是被欢迎之中的一个。
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女讲演者,老讲演者,多数
的是年轻的讲演者。因为那些所讲的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变样,一个说日本帝国主义,另一个
也说日本帝国主义。那些过于庄严的脸孔,在一个欢迎会是不大相宜。只有蜡烛的火苗抖擞
得使人起了一点宗教感。
当那团里的几个代表讲演完华,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不知道是谁提议叫孩子王根也走
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了所吃的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好像全身
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他对自己的讲演,平常很有把握,在別的地方也说过几
次,虽然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声音大小,但是并不恐惧。就像在台上唱莲花落时一样没有恐惧。
这次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他没有走上讲台去,人们就使他站上他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
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来,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而
后为着稳定一下自己,他还稍稍地站了一会,还向四边看看。他刚开口,人们禁止不住对他
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来。这种热情并不怎样尊敬他,多半把他看成一个小玩物,一种蔑视的
爱起浮在这整个的大厅。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
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
“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
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
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
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
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
和游丝似的轻微。蜡烛在每张桌上抖擞着,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
眼晴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灰色的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
粗糙,又是完全一类型。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窗外则
站着更冷静的月亮。
3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
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大厅里像排着什么宗教的仪式。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
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潮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
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又想,没有错,不还是有一大段吗? 不还有日
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已,把手插进口袋去,他的肚子好像胀了起來,
向左边和右边摇了几下,小嘴好像含着糖球胀得得圆圆的。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起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
笑话,他要哭。他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
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
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的一样。
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他
自己是在做什么。他觉得就像玩着的时候,从高处跌落下来一样的瘫软,他觉得自己的手肥
大到可怕而举不动的程度。当他用手背揩抹着滚热的眼泪的时候。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看见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
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坐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
到人们向他呼喊!
“……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没有完,没有完……”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
更感到不可逃避,他几乎哭出声来,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
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怕,他想逃走,可是总逃走不了,于是他叫喊
着醒来了。但是那害怕的情绪,把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
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
“……妈妈……” 这是他往日里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
自己也变作大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欢迎会上“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以动作描写人们的情态,“穿着灰色的
制服”以衣着点明人物的身份。
B.“王根发烧了……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细腻、生动地描写出了王
根被点名讲演时的紧张和激动。
C.王根讲演时有两个观众:一个是在场的人,他们陷入沉思;一个是窗外的月亮,冷静而
耐心。这些从侧面突出讲演的动人。
4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D.“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说明王根找到了点题的话语,但又觉得这难以跟之前的
内容融合成篇,因此流下了自责的泪水。
7.关于结尾王根睡觉状况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们忘记了欢迎会,而王根却常常梦到讲演,说明此次讲演对他触动很大。
B. 王根梦到自己讲到当勤务就讲不下去而惊醒,展现了一个九岁孩子的恐惧。
C.害怕时喊 “妈妈”,希望妈妈保护自己,是王根做孩子时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D.王根做梦时是孩子的表现,平日他把自己当作大人,体现作者希望他长大。
8.在王根讲演过程中,观众的情绪给王根的心理带来了怎样的波动?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
要分析。(4分)
9.战地服务团的讲演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将写作重点安排在王根这个小讲演者身上?谈谈
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4 小题。
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若衣裳
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
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
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
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
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
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
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
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
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
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
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
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
已。”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
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
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
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每写对
5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诩为飨 A 会 B 悉 C 贳其罪 D 使入贼 E 中 F 诱 G 令劫掠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管辖的地区。
B.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
C.庙堂,太庙的明堂,也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指朝廷。
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此处指官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诩建言献策,但因为他的建议推翻了大将军的意见,反而得罪了邓骘,于是心胸狭隘的
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B.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请求赴任朝歌
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气魄。
C.面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担忧,虞诩认为叛匪不懂得利用朝歌县有利的条件,不值得忧虑,并
希望太守能给自己一定的权限。
D.虞诩设定等级招募勇士,设宴款待又赦免他们,并且巧用谋略抓获叛匪,朝歌县境内得以
平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
(2)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14.对于是否放弃凉州一事,虞诩说“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
这句话表达了虞诩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 15-16 小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注]玕色转明。
6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注]琅:翠竹的美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
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是:
“ , ”。
(2)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如曹操《短歌行》“ ”借以展示尚贤
的姿态;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借以寄托隐逸的情怀。
(3)古人常常感慨生命易衰,以鬓发的细微变化书写情感,如杜甫《登高》中“ ”
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2 小题。
纵观古今历史,横跨不同文化,人类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会让我们的行动遵循这样的黄
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 ① 。理由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于事物的接
受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个人想
要的。譬如在医学领域,医疗工作者受过良好教育,受人尊敬,薪资丰厚,这些因素会改变
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脆弱病人,A 他本身想要的东西或医生设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
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难以被黄金法则弥合。因此,精神病学教授哈维·马克斯·乔
奇诺夫就提出了一项“白金法则”—— ② ,B 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
的选择而不付出昂贵的代价。白金法则并不是全新的法则,但在医学中,它将目前关于患者
自主、平等和多样性的规定,以凝练的表达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适合教授给健康从业者。
7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当然,努力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 ③ 。 医学无法提供“外卖服务”,乔
奇诺夫说:“不可能一直让所有人获得所有东西。在医疗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我
们面临的现实,最起码,尝试去努力完成它,会确保你对自己的明智选择保持足够的谦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 ① ,便是属于后者。因此,
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
敢 ② ,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 ③ 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
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
动。恨多于爱的人,一般容易 ④ 感恩之情。心里被怨恨胀满的人,像是被雨水淹没
的田园,很难再长出感恩的花朵。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仰望 轻视 仰视 缺少
B.仰望 忽视 仰视 缺少
C.仰视 轻视 仰望 缺乏
D.仰视 忽视 仰望 缺乏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他跑得满身是汗。
B.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C.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
D.这场雨下的是时候。
22.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4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年来,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的
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积极废人”(喜欢定
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 等青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闻一多先生无私奉献的红烛
精神。那么对于青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呢?振兴中学高一年级计划举办 “实现
青春的价值”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8
{#{QQABQQQAggCoQBAAAQgCUwGgCAEQkBACACoOABAIMAAAA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