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
高 2023 级 10 月月考 语文 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4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
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
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
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
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
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
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
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
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
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
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
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
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
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
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
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
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材料三: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
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
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
1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
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
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
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
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
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
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社会中的“家”可大可小,有钱有势时,“人在深山有远亲”;一旦没钱没势,就“树
倒猢狲散”。
B.传统道德中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
道德观念。
C.礼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
社会秩序。
D.社会继替时,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可礼治;社会变迁时,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
须法治。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治”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某些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其妻子如果与其他男子私会,就可能被“浸猪笼”。
B.在旧小说中,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捕捉大型猎物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而举行的仪式。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红灯停,绿灯行,遇到行人过斑马线应停车礼让,否则,机动车辆将受到交通行政处罚。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下面语段相契合的一项是( )(3 分)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
(闭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团体格局 B.熟人社会 C.特殊语言 D.信用契约
4.结合材料,对“差序格局”作简要解释。(4分)
5.三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具有相同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7 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注释:1922 年,诗人怀着报国之志赴美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
歧视的辛酸。1925 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呈现在他面
前的祖国却到处是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的景象。《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节奏分明,外形方正整齐,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三美”
主张,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
B.诗中写死水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
出了歌声”,以动衬静,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
思考的魅力。
D.全诗是一种比喻,以“死水”比喻黏滞不动、沤得发臭、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反映出
诗人彻底绝望的心情。
7.诗歌第二节在意象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山地回忆
孙犁
3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
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一块石头上,
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
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你怎么骂人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
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
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
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
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
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的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
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漱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
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也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那是讲卫
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
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
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
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
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
4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
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
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
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
“怎么沾了我的光 ”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
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 ”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
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
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
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那个地方,跳到
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
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 年 12 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苦难和
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
送给“我”来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文中提到的“这山、这水、这沙滩”,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环境,而深层也暗含了这片抗日
根据地和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
D.小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围绕山地回忆串连起日常生活情景,
反映抗战时期的军民生活及鱼水情谊。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和《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从“我”的视角和见闻出发,增添了真切感和主
观抒情气氛。
B.文中善于通过人物“对话”来反映战争背景,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看似平淡,实则
蕴含深意。
C.本文语言风格不同于《哦,香雪》的凄婉忧伤,而是用清新自然、朴实平易的文字,写出
了人物身心的内在的美;
D.全文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同时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情韵,具有
诗的意境。
10.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5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11.有人说,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作品概括并分析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 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
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
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
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
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
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
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
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
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祝。从还京师,出为华州
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
以世四,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
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
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
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
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
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曰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
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宋代〕宋祁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B.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C.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D.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13.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拜:授予官职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适逢
C.帝乃解。甫谢. 谢:辞谢
D.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窭:贫穷
6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
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
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
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严武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对
待杜甫很优厚,很多时候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
(2)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16.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分析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这三个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在
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 ① ,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
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诗词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磨难,也
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
由中华诗词,对 ② 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全新表达:民族危难,"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征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 ③ 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创新进取的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就如中国人
的“月亮"情结,"言志”中蕴含个人和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
词,我们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动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
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大众
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
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 ④ ,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
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
了良好社会氛围。
7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B.“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C.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捡一些烂菜叶,这便是包身工难得的佳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98%的人都认为过敏性鼻炎是花粉引起的。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
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① 。
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很不典型,很多人根本感觉不到。在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
时又接触过过敏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就会明显加重。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② ,
吃完后马上出现过敏症状,如吃虾后嘴唇肿痛或出现皮疹。慢性过敏则很隐蔽,症状多样,不
限于皮疹和鼻炎,往往在进食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出现症状,我们自己很难识别。
如何找出过敏食物呢?一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有过敏症
状时要考虑是否跟食用了某种食物有关;二是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相应食物的 IgE、IgG 抗体,
③ 。找出过敏原后避免接触是一种对因治疗,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脱敏治疗也是一
种对因治疗,但如果过敏原复杂就很难实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脱敏治疗耗时长,一般
要治疗 3 年以上,其间每周都要治疗,坚持下来也需要很强的毅力。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快到了天心,张老汉对儿子说:“我们快些走,等会儿集就散了。”
B.褚老师看着同学们,说:“我们为什么来上学?是要学知识,学做人。”
C.我们站在月台上,等着下货、上货,全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个吃饭。
D.虽说我们是亲兄弟,但也得把这笔账算清楚,不能老是让你吃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
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
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是充满朝气、敢于梦想、勇于前行,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爬,把
青春的绿色铺满人生的征途、把梦想的光辉洒满人生的征途。
请以“青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字数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8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
高 2023 级 10 月月考 语文 试题答案
一、(一)1.B 2.D 3.B
4.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像波纹一样向外推出的,在亲属、地域等社会关系上有亲疏、远
近之别并能够伸放、收缩。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以礼(教化)维护秩序。
5.对比论证。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差序格局的特点。材料二:将
西洋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进行比较,突出中国传统社会崇尚私人的道德。材料三:将“礼”
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说法错误。根据“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
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这依然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B。
2.D.“机动车辆将受到交通行政处罚”属于法”,不属于“礼”。
故答案为:D。
3.B.根据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可见,作者对家族中的人都十分熟悉,以至于不必看到人
脸,就能通过脚步声辨别来的是谁。这反映了“熟人社会"的特点。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一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
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可知,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像波纹一样
向外推出的同心圆波纹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
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见,插叙格局在亲属、地域
等社会关系上有亲疏、远近之别并能够伸放、收缩。
根据材料三“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
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可见,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以礼(教化)维护秩序。
故答案为: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像波纹一样向外推出的,在亲属、地域等社会关系上有
亲疏、远近之别并能够伸放、收缩。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以礼(教化)维护秩序。
5.材料一、二、三所使用的论证方法都是对比。材料一“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我
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
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将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差序格局的特点。
材料二“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
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
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将西洋社会与中国
传统社会进行比较,突出中国传统社会崇尚私人的道德。
材料三“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
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
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
同了……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
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
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
故答案为:对比论证。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差序格局的特点。
1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材料二:将西洋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进行比较,突出中国传统社会崇尚私人的道德。材料三:
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
(二)6.D
7.特点: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来描绘污浊、肮脏
的死水,用美丽的意象表现丑恶的事物。
作用: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使丑恶的事物在这些美丽意象的衬托下,显得
更加丑恶。诗人用这些意象,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
化,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具体形象地揭露出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同时
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表达了诗人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和批判的感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反映出诗人彻底绝望的心情”错误,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但并未绝望。唯有创
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作用的能力。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
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
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
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
霞”。
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来描
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
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
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具体
形象地揭露出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表达了诗
人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和批判的感情。
(三)8.B(“表达歉意”错,女孩子送袜子是出于对于“我”的关心,想给予我“帮助”)
9.C(《哦,香雪》的语言风格“凄婉忧伤”错,而是“清丽明快,富有诗意”)
10.① 使山地回忆的内容更丰富、充实。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③
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点给 2分,两点给 4分,三点给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1. ①直率泼辣(或天真爽朗,心直口快):如在水边与我“拌嘴”,和几次“笑”。
②淳朴善良 (或心思细腻):看到“我”不穿袜子后主动出帮我做“袜子”。
③勤劳能干:提出买织布机,并学会全套手艺。
评分参考:每一点,概括给 1分,分析给 1 分,共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二、(一)12. A 13. C 14.C
15.(1)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
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
16. 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
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句意:所以元镇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
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
人称为“诗史”。“故”在句中作句首连词,中间可不断;“曰”在句中是动词,其后“诗人以
来/未有如子美者”则是“曰”的宾语,表示他说话的内容,故应在“曰”后断开,排除 BC。
“时事”在句中是动词“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至千言”在句中是“不少衰”的状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故选 A。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谢:道歉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
‘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
但并未将其免职。故选 C。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奇”,认为……有才;“擢”,提拔;“拜”,到职、任职。(2)“旷”,旷达;“好”,喜好;
“不切”,不贴合实际。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
得出“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
根据“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得出“自
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
根据“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得
出杜甫认为自己“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
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
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
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
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
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
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
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
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
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
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
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
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
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
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
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
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
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
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
3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
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
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
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
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
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
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
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
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
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
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
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二)17.(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一)18.①一以贯之/始终如一②薪火相传/一脉相传 ③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④脱颖
而出/崭露头角(每空 1 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9.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
国之思,感动于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调整不当语序 2 分,调整逻辑关系 2 分)
20.A【解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特定称谓;B.引用;C.特殊含义;D.讽刺
(二)21. C
22. 示例:①食物也会引起过敏;②急性过敏很容易识别(或“急性过敏症状明显”);③从
而找出过敏原。
【解析】
【21 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指吃某种事物过敏的人。
A.“我们”指张老汉和儿子两人,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
B.“我们”是“你们”的意思,指听话的一方,不包括说话者;
C.“我们”指站在月台上等上货下货的人。“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虽然所指的
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指一个特殊的群体。
D.“我们”,指说话的双方,也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
故选 C。
【22 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很不典型,很多人根本感觉不到”可知此
处应填:食物也会引起过敏;
第二空,前面说“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后面又有“慢性过敏则很隐蔽,症状
多样”,可知此处应说“急性过敏”;再结合“马上出现过敏症状”可知应填:急性过敏很容
易识别(或“急性过敏症状明显”);
第三空,这里谈的是“如何找出过敏食物呢 ”,然后介绍方法,此处应是结果,可用“从
而”连接;后面还有“找出过敏原后”,可知此处填:从而找出过敏原。
4
{#{QQABSQaAggiAQAAAAAhCUwVyCgOQkAACCCoORBAIMAAAg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