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交通与明清易代
目录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朱元璋:《皇明祖训》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二
材料一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材料三
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历史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宰相与皇权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胡惟庸骄横擅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废除宰相制度
探究合作(1):根据以下几则材料,归纳朱元璋罢免宰相的原因: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明朝
①目的:
加强专制皇权。
②废除:
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宋朝
众宰相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抑宰相
中外朝制度
汉朝
设宰相
三公九卿制
秦朝
独宰相
中书省
元朝
③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
材 料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废除宰相制度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先后八天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有1160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六部
皇 帝
内 阁
殿阁大学士
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
运行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中书省
算一算:明太祖平均每天处理多少件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设内阁
宰相 内阁大学士
地位 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 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
权力来源 官僚制度所赋予 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职权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参与决策 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
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对比宰相与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权力来源与职权,思考内阁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相同之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①原因:
②表现: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A、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B.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③实质:
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托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
厂卫制度
强化
君主专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时间:
(2)目的:
15世纪前期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宣扬国威)
1405年-1433年共7次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范围: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航行次数 7 4
船只数量 最多有200多艘 3—17艘
船只大小 大宝船长151.8米,宽57米 长24.5米,宽6米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美洲
随行人数 达27000多人 1000多人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思考:有何特点?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加重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4)意义:
合作探究(2):
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答案提示
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与许多正面历史事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简而言之,就是它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虽然律有明文,但是实际上却无法彻底执行。……在中国政府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的近陆岛屿上,他们指定了走私贸易的港口。 ……
这些海寇乘坐可以装载百人左右的船只登陆。大举人侵时,常常集结30—50艘船只,人数多达几千。在他们的凶焰最为高炽之际,可以有两万人据守占领区内的军事要地。本地的居民在威逼利诱之下也有不少人参与他们的行列,其中有的人在以后被押送至日本作为奴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思考:明初倭寇为何如此猖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戚继光抗倭
经济封锁+军事不振→走私猖獗
↓
破坏百姓生活,威胁统治
↓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最早扩张。16世纪中期葡萄牙窃据澳门;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明朝末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3、西方殖民者入侵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合作探究(3):根据教材P74页,概述明朝政府治理蒙古、西藏与东北地区的举措,并归纳其特点及影响。
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 、互市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内陆边疆问题
归纳明清易代的大事记?
1616年
努尔哈赤建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
崇祯帝自缢,明亡
1664年,清基本消灭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从明朝到清朝朝代的更替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君主高度集权,皇权无制约,官吏,御史和宦官的权利来自皇权,其职权、任免、考察、罢黜都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遇到开明的君主没问题,遇到昏君就造成政局动荡。
2、重用宦官当道,且结党营私严重。
3、监督体制有很多缺陷,定位适当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官场贪腐行为的。
4、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都没有处理好,后期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少数民族入侵等。
本课小结
四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1. (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课堂训练
2. (2020.1·浙江高考·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罢除丞相,加强皇权,故①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②正确;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