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众流归海意 万国奉君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说课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主题
二、核心目标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四、教学反思
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主题
课标依据
一、教学主题
课标依据
“了解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一、教学主题
教材依据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文学
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外来佛教传入
文化辐射
多元共生
开放包容
中国
化佛教
传播
外来文化艺术
文化发展
多元辉煌
一、教学主题
学术依据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文化内涵的
多元、包容
一、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
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多元发展与文化认同。
课时核心目标
通过运用图片和史料对比魏晋和唐朝诗歌、书法、绘画、雕塑、思想发展,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魏晋至隋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特征,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多角度认识魏晋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中外胡汉交融形成的全新唐文化对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核心目标
课时核心目标
核心目标
分解
必备知识:三教并行和三教合归儒;诗歌、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科技的突出成就、中外交流;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能力: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核心价值: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使命感。
二、核心目标
教学环节
设计思路
导入激趣
《唐宫夜宴》
感受文化新发展及特征
理解文化新发展成因
认识文化的新影响
对比感性认识
史料理性分析
史料定位
返照现实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众流归海意 万国奉君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放歌万象:赏文化之美
、众海归流:探文化之因
、万国来朝:品文化之响
教学要目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课堂导入
设计意图:
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激发兴趣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任务一 气象万千:赏文化之美
环节1:直观感受魏晋隋唐的文化
设计意图:对比差异、明确变化、获取信息能力、鉴赏能力水平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1)阅读材料,指出魏晋、隋唐两个时期诗歌、书法的不同。
任务一 气象万千:赏文化之美
环节1:直观感受魏晋隋唐的文化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设计意图:对比差异、明确变化、获取信息能力、鉴赏能力水平
任务一 气象万千:赏文化之美
环节1:直观感受魏晋隋唐的文化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白和杜甫访名山、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王维亦官亦隐;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1)阅读材料,指出魏晋、隋唐两个时期思想的不同。
三教并行、融合趋势明显
“阮籍喝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
刘玲饮酒脱衣裸体,放达自乐。“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子,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卜宪群,《中国通史》
传播:佛道兴盛,儒学受冲击;冲突;吸收。
思想
“观世音一般为男身,但为取悦和招徕妇女信徒,也为创造女性神以与众多道教女神一争高下,观音自唐宋以降便完全成为妇女形象。她慈眉善目,又专职救苦救难,深受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的喜爱。”
佛教中国化、民间化
设计意图:对比差异、明确变化、获取信息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魏晋是一个动乱而迷惘的时代,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心态发生了畸形的裂变,对文化、思想、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无形约束消失了,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对天下对自己陷入了绝望,对人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成了当当时的流行风尚。
——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05,第150页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政权并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魏晋、隋唐文化特点出现的原因。
二、众海归流:探文化之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材料2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
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贞观政要·征伐》)
任务二 众流归海:探文化之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魏晋、隋唐文化特点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文化特质开放创新多元包容
恢弘自信
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
(佛道儒的交融)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
全新的唐文化
(以汉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任务二 众流归海:探文化之因
任务三 万国来朝:品文化之响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环节1:认识盛唐文化的特征
它“以其博大的内容恢宏的气势,雍容华贵的风度,昂扬向上、坚定执著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隋唐五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9,第5页
(3)用一个词形容你对盛唐文化的感受。
多元、盛世、开放、创新
乐观、自信、大气、包容
师生共感
走向理性
提升理解
文化特质开放创新多元包容
恢弘自信
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
(佛道儒的交融)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
全新的唐文化
(以汉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任务三 万国来朝:品文化之响
环节2:唐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多方面了解唐文化影响,提升民族自信心。
任务三 万国来朝:品文化之响
环节2:文化的回响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设计意图:总结生活,历史反照现实,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历史,增强使命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对未来的信心。历史表明,越开放越包容,越包容越自信,越自信越进取。这种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总结升华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四、教学反思
1.单元主题——课时主题——课时目标——教学环节落实。
2.强调《纲要》与选择性必修的联系。
1.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裏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変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练习巩固
【答案】D
2.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在《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安接邻》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少知己,莫厌访君频。始建于14世纪的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位于韩国首都首尔,景福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上述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
B.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C.外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
D.中国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展到了全世界
【答案】A
【谢谢聆听】